首页打开

研学路上,邂逅更好的自己

王雅洁  张焕辰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2-08 07:30:12原创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月4日傍晚,已进入春运的长沙南站人头攒动。在候车室一隅,刚刚结束湖南研学游的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山大附中”)远山文学社59名同学围成一圈开启“飞花令分组积分赛”。殊不知,孩子们与诗词相伴的轻松背后,一场冲破风雪、跨省域联动的应急处置攻坚战正悄然展开。

突遇风雪

第一时间应急处置

受长时间雨雪冰冻天气影响,2月4日全国范围内多个交通枢纽出现列车停运或晚点情况。“晚点未定”四个红字也出现在了山大附中远山文学社67名师生返济乘坐的G1742次高铁信息栏。

被雨雪冰冻封住的回家路,列车仅延误还是会停运?同学们的后续怎么保障?8名带队老师紧急分工:将前方情况报备学校,列车晚点信息同步通知家长,同时安抚学生情绪展开研学复盘及飞花令等活动。

山大附中政教处副主任董景斌是此次远山文学社湖南线的研学总带队,在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备列车晚点情况。相隔1000多公里外的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湖南线研学应急处置调度小组”,综合研判,指导前方研学团队形成最稳妥的组织管理方案。

“我们的返程制订了长沙至徐州中转再回济的线路。联程中转的时间是做了提前预估的,一旦延误,不仅影响在长沙返回的计划,还涉及后半程退票重新买的问题。”董景斌回想滞留长沙南站的情景说:“在长沙是留是走?若半夜到达中转站徐州要住,还是继续返程?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

13时28分,16时56分,18时50分,21时50分……董景斌清晰地记得车站对这趟列车前后播报的4次延误信息。其中的18点50分,在闸机口整装待发的67名师生被告知“列车再度延误”。

▲ 2月4日长沙南站屏幕滚动播报列车延误情况

从11时抵达车站到当日晚间21时59分通过闸机登上月台,延误在车站的11个小时里,8名带队老师分工协作,奔波联络:与列车保持联系获悉最新情况,实时与后方学校、家长沟通信息,陪伴同学们复盘研学感受,给孩子们联系团队餐……这一天,董景斌用了两个充电宝,走了两万多步。

上车后,为孩子们协调换位、夜间值守,清晨又开启下半程抢票,老师们依旧忙碌不停,彻夜未眠。实时关注列车行进状态,预备中转住宿,学校的远程应急管理预案仍在迅速、周密更新。翌日上午,当师生整团落地济南西站,所有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淡定面对

成就难忘行程

旅行的意义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与心境。返程列车延误的这11个小时,却成就了一趟未知又难忘的行程。

研学游带队老师之一邸西林一直陪伴在同学身边,在她看来,“当希望来临,但又一次破灭的时候,对心态打击是比较大的。但同学们却把突遇风雪的11个小时当作一次难得的见习,充分利用起来。”

研学游结束前晚(2月3日)结业式上因时间未举办的“飞花令分组积分赛”,从酒店直接“搬”到车站。师生们不约而同地提议要一较高下。

同学们细心观察着车站形形色色的旅客,见证数十亿人次共赴团圆盛宴的春运大迁徙。“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汇聚在车站候车室,他们都略带疲惫。但只要听到车站广播检票的声音,就提起行李赶忙排队。每一位旅客实时关注着实时车讯大屏。屏幕上每一个的翻动,翻动的不仅是车况信息,更多的是翻动着每一位游子的回乡思念。”第一次直面春运的山大附中初一17班邱洛葳向记者描述了她当时的心境。

面对记者,山大附中初一24班彭羽琪也颇有感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此次研学游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知。我们用脚步丈量凤凰古城,身临其境感受沈从文的边城,回程途中看到老师和学校的应急处置能力,在旅行中锻炼自我管理能力,明白了知与行同样重要。”

“研学游的同学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研学游同行的研学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同学们整齐有序,面对突发状况相互鼓励,将对归家的思念化作行动,在车站维护整洁的卫生环境,而且拾金不昧,彰显新时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青春风采。

研学之旅

经历即成长

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记者了解到,今年寒假,山大附中共组织了湖南、浙江绍兴两条线路的文学深度研学游。在2023年暑假,千余名山大附中学生从山东济南出发,奔向祖国各地,在行走中完成暑假实践,了解国情民情,感受时代脉搏。

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学生发展中心主任赵学东介绍,国内研学项目组通过项目运行方式,已经形成了十多条成熟研学线路和20余万字的研学手册,真正实现由学校主导研学开发和操作,建立了从行前培训、行中课题、行后展示一整套研学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研学开阔视野,既能独立又学会合作,提升研究性学习和生活技能,同时发展社会情感能力。

据介绍,出发前一个月左右,山大附中研学项目组会进行研发线路的踩点,同时进行消防推演。踩点预案、操作方案、踩点教师使用手册等各项工作细致入微,为的是选择适宜学生的研学资源而不是旅游资源。

千百次演习,让实战经受住了检阅。“踩点是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了解研学线路上各种情况。研学游过程中的每一次落脚,老师都要首先查看安全通道,在保障安全的前提基础上,展开研学行程。”赵学东说,在外踩点每天要开晨会、晚会,汇集项目组成员在当天踩点观察体验的各项内容,不仅包括研学线路中教育性和综合性的评估,还包括学生就餐点、停车情况、上下楼梯位置、接水的位置、住宿就医远近、后厨环境等各种细节。

近年来,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全新的立德树人课程形态,对推动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衔接,促进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实施《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山东、广东、四川等多地发布相关政策举措,推进中小学生研学健康发展。

研学旅行,打开认知时空和行动场域,让学生在广阔天地中收获别样的成长。正如山大附中所倡导的德育理念“经历即成长”。“知识在窗外,研学旅行就是行走的课堂。”此次研学游的老师们如是感慨。

也如邱洛葳在回程作文《最美的自己在路上》所写的:“在路上我们可以遇到无限的未知,遇到问题,同时也会遇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心灵与这山河交织,将深情洒落沿途经历,用笔记录我们的足迹,用今冬的这一场奇遇为我们的青春献礼。”

少年本就滚烫,更应灿烂如星辰。雪停,天晴,知行合一的脚步永不止。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雅洁 张焕辰)

责任编辑:要闻部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