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春节故事”征文‖牡丹之乡过大年

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2-12 19:16:22原创

每年春节,华灯初上,当家人团聚,当故友相逢,纷呈的故事便由此上演。

春节会发生哪些故事?

是相亲遭遇奇葩,是和亲戚相见上演一地鸡毛,还是旅途中的异想不到?

又或者是甜蜜的火花,在除夕的夜空绽放;还有那些无法相见的愁绪,在节日里倍加浓郁。

对面的朋友,无论您身在异乡“就地过年”,还是跨越时空的“云过年”,或者围绕父母身边“团圆过年”,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大众日报丰收副刊联合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的“春节故事”征文,请自由展开发挥构思,我们期待看到您不一样的春节故事。

稿件要求:字数不限,有配图和视频更好。

投稿邮箱:liujun0519@126.com

牡丹之乡过大年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的正月初一。在春节期间,作为位于鲁西南地区的菏泽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一样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比如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喜纳福、祈求丰年等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菏泽是一个农业大市,千百年来,以农耕节令为特色的岁时习俗,到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便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日子。这一天称年三十、除夕、除夜、岁除,一年一岁到此便算是即将过去了,年轮的更替,新的一年在它的后面便诞生了。

从中国的象形文字中可以看出——“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尔雅》中有“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所以说,过年也就是人们在庆祝丰收,在庆祝一年的辛苦终于得到的回报。这一天是真正的过大年。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也是菏泽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所以,在民间有“百节年为大”的说法。

在菏泽一带民间传说中,“年”是一只怪兽,每岁除夕出来害人,但怪兽怕红、怕火、怕打斗的声音,于是每到除夕夜,家家贴春联,挂彩灯,烧柴禾,放鞭炮,粘门神,燃烛焚香祭祖先,使这怪物不敢再来到人间。因此,在我们菏泽地区,除夕过年的活动主要有四个大的特点:一是响,二是红,三是花,四是火。

首先说“响”,放鞭炮、放爆竹。

鞭炮的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通俗篇 俳(pai)优》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再后来,由于造纸术和火药的发明,人们用纸卷成筒子代替了竹子,并用麻茎把炮竹编成串,成为“编”炮。因其声响清脆如响鞭,故也称为“鞭炮”。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因为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这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中的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就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不过,现在放爆竹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一些大城市已禁止。

第二个特点——“红”,贴春联、贴门神,家家户户红红火火。

说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门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司门之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后来是画成门神像张贴于门上。汉代的门神是指神荼和郁垒。相传神荼郁垒兄弟俩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姓,他们兄弟二人便将其擒伏,捆绑了喂老虎。因此,这兄弟二人很受百姓们的爱戴,后来,人们为了给自己壮胆,就请人把神荼郁垒画成画像张贴在门上,所以民间称之为门神。但是,唐代以后,门神的画像逐渐改为了“秦师胡将”。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有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以之,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觉二人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门神就传到了民间,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清嘉录·门神》记载:“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再后来,民间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此俗至今也在流行。

其次是贴“春联”,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对偶、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些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宋史·蜀世家》说: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 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他看了后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于是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联,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从此,题桃符逐渐演变成写春联。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之后,人们便改称“春贴纸”了。 据《簪(zan)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据说,明太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如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所以,渐渐地,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了下来。

第三大特点是“花”。一直以来,菏泽是驰名中外的牡丹之乡,现称牡丹之都。菏泽人民种花、爱花、赏花、绣花、摆花、挂花等习俗由来已久。自明清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移至菏泽以后,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南方室外催花还是北方温室催花,菏泽始终占据支配性地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今曹州花,可以火烘开者三种:曰胡氏红、曰何白、曰紫衣冠群。”这段话见于清朝余鹏年所著的《曹州牡丹谱》。寥寥数语,蕴含了很多信息:催花的方式——火烘,催花牡丹的品种——胡氏红、何白、紫衣冠群。牡丹春节催花自产生之日起,为历代国人所喜爱,赏牡丹、送牡丹自古就是我国南北各地的习俗。菏泽温室牡丹催花走过了一条异常艰辛的探索之路,也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而且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菏泽牡丹催花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清朝。菏泽人爱花,他们称牡丹为“富贵花”,“大胡红”被称为“大富红”或“大火红”。每年春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家户户都要摆花,如果家里没有几盆牡丹,他们就认为新的一年里做生意不红火,财源不旺盛。经过多年来的经验积累,菏泽目前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反季节催花经验,使“花随人意应时开”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菏泽催花牡丹也“红遍”全国。

近年来,为烘托春节期间的气氛,购花赏花送花摆花已成为人们置办年货和馈赠亲朋的“新宠”,俗称“年花”。同时,牡丹美好的象征寓意,与我国春节的节日气氛极为融洽,代表着在新的一年里富贵、平安、吉祥、如意,同时代表着国家的安定、祥和、繁荣、富强。

菏泽过年的第四个特点是 “火”(点灯守岁)

守岁,菏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活动与其说人们是守着岁,不如说是守着一桌团年饭来得更贴切些,因为一切流程都要围绕着阖家吃团年饭而展开的,毕竟“民以食为天”,生在美味国度中的人们,又怎么可能枯燥的等待新年的到来呢?所以这桌团年饭成为守岁活动的载体,并且为了延长这顿饭的时间,千百年来所加入的花样和名堂都不少,除了常规的如“年年有余”这种宴席套菜外,在菏泽最重要的特色就是饺子,而且各有其吉利的讲究。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而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尤其是咱们朴实的民间,往往喜欢看到在碗中要有破的饺子,如果没有煮破的也要捅破几个,拿上桌时大声喊:“挣了、挣了!”饺子蹭破了的谐音,表示今年生意挣钱了,明年也会挣的。期待来年有更多的钱财,所以饺子深得人们的喜欢。

吃完团年饭后,长辈要发给晚辈压岁钱。清人吴曼云《压岁钱》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压岁钱发完后,小孩子可以睡觉或出去玩耍,而大人们则需要团聚在桌前,说说笑笑,给老人敬酒叙话,一直要等到新年鞭炮的到来——

当午夜交正子时,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孩子们在屋外放爆竹,欢天喜地,而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此时此刻,把除夕守岁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年时,年三十的晚上,边吃年夜饭,边听大人们讲古时候的国君祖乙命令青年万年推测创建历法、确立春节的故事。“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这是万年在长期推算测量后所得,也是启发国君祖乙确立“春节”的依据。又因为,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新年前后,所以习惯上还把新年称为“春节”。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正月初一被正式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人们习惯上仍把春节看作年节。

当今,人们过春节守岁,在电视的陪伴下更显热闹,午夜的新年钟声,是除夕的又一高潮,当烟花爆竹随同新年的钟声互相碰撞时,人间又是一个好年景。酒香飘在室内,阵阵不绝,电视上的祝福与家中的欢乐遥相呼应。这种最具民族特色,最能牵动中国人情感的大年除夕,在虔诚的长辈与老人的守岁中完成又一次的世事交替,明天开篇,将会是人们徜徉在拜年闹年的热潮当中。

(作者:乔方辉)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