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城市音乐节,如何“有声”更“有名”

新青年 | 2024-02-18 19:48:06

来源:济南宣传

“恋爱工作都烦恼,love哪有live好”。提到音乐节,脑海中便浮现出人潮涌动的现场、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以及绚烂多彩的舞台灯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对精神世界有了更高的需求,从大型户外音乐节到livehouse,音乐节活动层出不穷,受到年轻人的大力追捧。

从2000年第一届迷笛音乐节落地开始,我国音乐节从最初一年数场发展到了一年数百场。音乐节早已脱离小众文化范畴,逐渐演变为当下主流的大众娱乐产品。

2023年上半年,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有506场,创造了超过20亿的票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庆至少有60多场音乐节在全国各地上演。

除了草莓、迷笛等老牌音乐演出IP,一些消费品牌也开始打造自己的音乐盛会,各个城市也陆续推出本土音乐节。

以音乐之名,聚八方来客。跨城观演、吃喝玩乐、艺术市集,音乐节具备着强劲的消费带动能力。对远道而来的乐迷来讲,音乐节不只是一次单调的打卡,还可以借着音乐节的间隙,去领略城市的风土人情,品尝特色美食,体验一次充实又难忘的“跨城之旅”。

音乐带动旅游的“1+1>2”新消费模式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既希望看山看水看风景,也希望听歌听曲听相声。来到音乐节,或是投身于热烈人海,让张扬的旗帜飘扬上空,抑或阖眼倾听,沉醉在旋律的世界。

纵情狂欢,与音乐撞个满怀。全国各地音乐节排期密集,呈现井喷式增长,音乐节究竟魅力何在?

促进文旅融合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音乐节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引进音乐节,将其打造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音乐节+旅游不仅能够为城市带来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经济效应,还为城市文旅发展开辟了新赛道,注入了新活力,让城市焕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为一场音乐节赶赴一座城市,成为大家的共识。音乐节正在朝着市场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拉动音乐节票房、餐饮、住宿、旅游等周边消费,为城市实现创收。

满足年轻人需求

户外音乐节将音乐与城市特色、出行旅游相结合,融时尚、科技、文化等主题为一体,逐渐演化成一个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大型沉浸式娱乐休闲场所。象征着年轻、自由和开放的音乐节,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是一个能让人获得片刻喘息空间的乌托邦,也满足了年轻人对于个性化娱乐的需求。

在音乐节上,人们因为相似的爱好和审美而相识,没有身份、年龄的桎梏,不同的人拥有了即刻对话的可能性,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因为一致的热爱而相聚,为喜欢的歌手、乐队而欢呼,与素不相识的人们产生共鸣。

数量众多的音乐节带来高流量、大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失窃、暴晒、代排站位、临时取消等一些乱象,永远排队的厕所、充满垃圾的现场、难以控制的人群、昂贵的物价等产生了诸多争议。

国庆期间,在某地举办的音乐节,本是一场乐迷与城市双向奔赴的音乐盛宴,却因为露营区发生多起财物被盗事件,导致音乐节变音乐“劫”引发舆论关注。

音乐节体现的应该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一个让人身心放松的场景,城市通过音乐节寻求破圈的努力,仅仅依靠诚意和动员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有整体考量和周全准备,更要细化落实到每个环节中去。让音乐节从“网红”变“长红”,我们应怎样去做?

做好策划

大型活动考验的不仅是主办方,更是考验城市主管部门的全方位管理能力。除了硬件的投入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提前策划、反复演练,同时还要做好应急预案,确保活动的万无一失。

加强管理

公安、消防、城管、市场监管等各个部门,分工定责,严把安全观,强化治安,保证现场安全,减少意外风险。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高效管理和安全性,要实施严格的人员控制机制,做好安全管理、观众教育等工作,通过全面的措施,为观众打造一个安全、愉快和难忘的音乐节体验。

挖掘文化

可以以音乐节为切入点,结合商演、市集、文创产品等多类活动,打造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形成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音乐特色休闲业态,让城市讲好自己的音乐故事,不断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音乐节的发展后劲余韵悠长。

让“流量”变“留量”,既要打响城市品牌,也要潜心修炼内功,让音乐节既能滔滔不绝,也能静水流深。

责任编辑:程裕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