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苏区时期红军怎样过年

来源:联合网

2024-02-13 15:22:48

1929年:向老百姓借粮作战

1929年1月14日,为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转战赣南。此时正是寒冬时节,天寒地冻,连降大雪,指战员穿着单衣草鞋,顶风冒雪行进在途中。加之沿途遭到了敌军李文彬旅和刘士毅旅的围追堵截,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2月9日,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四军来到大柏地宿营。此时,红四军正被敌刘士毅第15旅一路尾追。当天,正是农历除夕。清晨,军部命令部队往宁都方向开拔。被敌人追得疲惫不堪的前卫31团3营“抗命”不前,派出代表联络其他连队,誓与追敌刘士毅决一死战。毛泽东、朱德立即召开前委紧急扩大会议,顺应军心,果断作出决定:此仗必打,以振军威。

大柏地村民对红军不了解,听到有军队要来,可能要打仗,便逃避一空。虽然全体将士已经一天未吃饭,又饥又寒,但红军有红军的纪律,主人不在,不能随便动用老百姓的东西。同时,部队早已没有了经费,也拿不出钱来向老百姓买食物。

毛泽东觉得这是个问题,就说:“总不能叫大家饿着肚子打刘士毅吧。军长,你说呢?”

朱德点头:“是呀,要打仗,不吃饱饭怎么行?”

前委秘书长江华趁机建议:“能不能这样,让部队先借用村中老百姓的食物,算清价钱,留下欠条,待以后如数归还。”

毛泽东回答:“你去通知部队吧,也只好如此了。”士兵们饱餐后体力充沛、士气充盈。

随后,毛泽东在王家祠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会会议,分析了敌情,决定利用大柏地利于伏击的地形,诱敌深入,歼灭尾追之敌。

2月10日至11日,也就是大年初一和初二,我军将敌人诱入预设伏击圈,鏖战前村,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大柏地战斗告捷,全军指战员并未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们开始打扫战场,及时将从老百姓那里借来睡觉的稻草捆扎好、放回原处;把门板清理干净、安插回门框。直到这一切处理完后,红四军将士们才向宁都县进发。

红军离开大柏地之后,老百姓从山上回来,看到门板等物品并没有损坏,但每户人家都留有一张欠条,对此感到疑惑不解。

3个月以后,红四军重返大柏地。部队当场向老百姓兑现所欠的款项。有的老表之前不相信红军的承诺,把欠条撕毁或丢弃了,但只要说个数目,红军照数给款,分文不少。大柏地的老百姓非常高兴,都说:“红军确实是百姓的队伍,从来没有听过军队还钱给穷人的事,红军真好啊!”毛泽东还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替老百姓打天下”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当场就有10多个青年报名加入红军,瑞金人民自发地敲锣打鼓欢迎红军。自此,红四军在赣南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毛泽东后来对身边同志说:“瑞金是个好地方,一定要把这块革命根据地搞好。”

1931年:召开祝捷大会迎新年

从1930年12月30日到1931年1月3日,红军在五天之内两战两胜,共毙伤俘敌1.5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件,取得龙冈战役胜利。为庆祝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鼓舞苏区军民的革命斗志,各地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集会。

1月5日,红军总部在宁都琳池的石牛岗召开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祝捷大会,1.2万多红军将士和革命群众参加了大会。大会表彰了在反“围剿”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红军将士和宁都南团、琳池等地的革命群众。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在小布镇怀着胜利的喜悦,挥笔填写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这首词的上半阕,以歌颂这一战役的伟大胜利: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据毛泽东的警卫员吴吉清回忆,这是他第一次看见苏区人民喜迎新春的场景。小布到处生机勃勃,人人喜气洋洋。腊月二十三过后,节日的气氛更浓了。妇女们忙着打扫房子,蒸煮节前节后的吃食。孩子们换上了新衣服,拿着爆竹,满街上“咚——嘎”地响个不停。部队、机关、工厂、学校的联欢会,更是天天不断。

1931年2月16日是农历除夕,毛泽东和朱德参加了红一方面军总部机关举行的聚餐。会餐开始后,毛泽东带头端起了酒杯,发表讲话,勉励大家发扬勇敢战斗精神,争取更大胜利。

2月17日,正月初一上午,歌声、鼓声、锣声、爆竹声,响彻小布镇。街上人山人海,不论男女老少,身上都穿着干净整齐的衣服,手里拿着红绿纸旗,从四面八方涌向庆祝大会的会场。

会场庆祝台两侧挂着对联,上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横批“热烈庆祝反‘围剿’胜利暨迎新春大会”。一杆杆彩旗飘扬在台前和会场周围。会场中央站满了人,周围也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墙。

毛泽东首先登台讲话,他说,我们红军4万,只用了5天时间,就打败了10万敌军的大“围剿”,这是红军史上第一次大胜利!这个胜利,是红军的胜利,是苏区人民积极支援红军、保卫苏区的胜利!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是不会甘心失败的,他们还会来“围剿”我们苏区,就像疯狗一样,它总是要咬人。因此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积极整训部队,扩大根据地,大搞生产运动,发展苏区经济。队伍整训得越好,生产搞得越好,我们就越能打破敌人的“围剿”,粉碎敌人的封锁……

这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掌声还没有停,又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口号声,一面面彩旗在欢呼声中迎风飘扬……

毛泽东、朱德先后讲话,接着红军代表、工人代表、农民代表、学生代表都讲了话。庆祝大会开到正午才结束。

1932年:在炮火中过年

1932年,红军在炮火中度过春节。1931年底,中共临时中央强令红军攻打赣州,不仅造成了红军的重大损失,而且延误了苏区的巩固与向外发展的有利时机。

赣州城位于赣江源头章、贡二水汇合处,东、西、北三面环水,只有南面是陆地,四周城墙高厚坚实,地势十分险要,素有“铁赣州”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时负责守卫赣州城的是国民党军第3军12师34旅,旅长马崑,兵力约3000余人。另外,有赣南各县逃亡在赣州城的地主武装约5000人,再加上警察队、商民自卫团等武装,共有兵力1万余人,具有相当的守备力量。

1932年1月苏区中央局会议作出了攻赣决定,中革军委于1932年1月10日发布了《关于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并作出了攻打赣州的具体军事部署。

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2月4—6日,也就是这年春节期间,红军完成合围赣州的任务后,攻城部队全部进入城郊阵地。由红七军主攻东门,红三军团二师主攻南门,红三军团一师主攻西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攻城部队于1932年2月13日晚发起了第一次攻城战斗。攻城红军在炮火机枪火力掩护下,以10人为一组架设云梯爬城,向守城敌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猛攻,但均被守敌火力所阻。

爬城强攻不下,红军决定改变战法,爆破攻城。各部队爆破组在指定地点挖掘坑道,一步一步地逼近城墙。2月23日,红军第二次攻城。攻城部队用棺材炮分别在西门、南门、东门进行爆破。上午9时,主攻西门的红一师,由特务连连长刘少卿带领的冲锋队冲进月城,向城内猛攻,遇到两翼工事和城内鼓楼敌人火力阻击,被迫撤回。上午11时左右,负责主攻南门的红二师又炸开南门城墙的一角,谁知城墙外塌,一些红军突击队员牺牲,守敌又依托月城左右坚固工事顽抗,红军后续部队未能突入城内。与此同时,主攻东门的红七军,也炸塌了东门的月城,红军战士乘着弥漫硝烟,在机枪的掩护下,从3米宽的突破口向城内冲锋,占领了大城城楼。正值此时,巡逻至此的马崑强令止住后退士兵,并指挥随从卫队协同防守红军后援部队的进攻,另又调集部队抢夺城楼。红军后援部队曾几次发起冲锋,终因敌火力猛烈而受阻。突入城内的战士,大都壮烈牺牲。经4小时激战,红军攻城部队不得不从城楼撤下。

此次战役虽然失败了,但红军在攻打赣州期间,广泛地宣传、发动了群众,扩大了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影响,帮助群众组织了农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特别是赣州城郊农村的苏维埃政府、农会、赤卫队和各种支前组织迅速建立。群众支援红军的热情空前高涨,千家万户为红军推砻打碓做米,支前队员昼夜不停地为部队运送弹药物资。沙石、沙河等乡还支援攻城红军1100多担粮食,几十头肥猪。水西、南外、黄金等乡的菜农,经常把一担一担的新鲜蔬菜送往红军驻地,密切了军民关系。

1933年:演话剧过大年

红军在中央苏区所处的条件虽然艰苦,但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一有空闲,部队的文艺兵就会进行戏剧、唱歌表演,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红军战士尤其喜欢听戏,有活报剧、话剧、采茶戏,形式多样。为此,中央苏区还专门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成立了一些专业与业余的戏剧团体,也涌现出一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戏剧人才。他们在重大节日都会组织演出,并经常深入部队和各地慰问基层官兵与群众,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红一军团政治部战士剧社部分成员合影

1933年春,红一军团成立了“战士剧社”,由罗瑞卿任名誉会长,潘振武任社长,社员有40多人。该社创作了一部四幕话剧,名叫《庐山雪》。创作者有两位: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李卓然,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战士报》主编张际春。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罗瑞卿担任该剧的导演。

1933年1月,红一军团在黎川整编。于是,春节期间这出戏在黎川县三都镇首演。该戏主要是反映红军反“围剿”的事迹。蒋介石的前三次“围剿”都被红军粉碎了,于是在庐山开会再次布置“围剿”红军,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红军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召开了作战会议,由军团长传达作战任务,布置战斗。戏的高潮是,由于红军早就作了充分准备,终于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戏演到此时,台上台下激情汇成一片,观众的热烈掌声同台上演员高呼红军猛追白军的雄壮声,响彻整个剧场。最后是庐山上的雪化了,到处春暖花开,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

饶有趣味的是,在这出话剧里,扮演政治委员的就是聂荣臻,扮演政治部主任的就是罗荣桓,与他们在红军的实际职务相同。此外,罗瑞卿、李卓然等人,也参加了演出。正像当时的大多数戏一样,这出戏也是“幕表戏”,在那些战斗行军极其频繁的日子里,编剧只写一个大纲,至于详细情节和对话,全靠演员自己编排。虽然演出前只排练了一天,但大家演得很认真,也很活跃,特别是指挥员在剧中打电话下战斗命令的场景,十分逼真。

演戏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插曲,演出场地是在一座古庙的破旧台子上围起了幕布,光线不足。凑巧刚缴获了一盏汽灯,照得会场如同白昼,可谓是空前的“设备”。一会儿,舞台上一个红军指挥员报告:“敌人被我完全歼灭了!”台下欢笑声、鼓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异常热闹。

《庐山雪》这场戏是红军自己创作和表演的,贴近军旅生活,很接地气,深受红军战士和当地群众的欢迎,是当地军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盛宴。此后,每逢重大节日,红军都要编排节目与民同乐,成了人民军队的一个优良传统。

在我国,过春节又称“过年”,是最具民俗味和亲情味的传统节日。在赣南,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四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结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临敌人频繁的军事围剿和残酷的经济封锁,苏区物资匮乏、局势紧张,但党和红军克服重重困难,与民同乐,共度新年,生动体现了苏区军民的鱼水情。

责任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