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新春漫谈,与您一起且愿新年胜旧年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2024-02-15 21:16:58

编者按:过年,就是过珍贵的时间。它珍贵在“回归”,在归途中,身体回到故乡,精神靠近原乡;它珍贵在“团圆”,在团聚中,感受亲人拥抱,感知陪伴温暖;它珍贵在“放松”,在松弛中,放下疲惫身心,走入温馨港湾;它珍贵在“希望”,在希冀中,重扬生活风帆,航行至更远方……又一年,海报新春漫谈,与您一起,且愿新年胜旧年。龙年快乐!

新春漫谈①|苛求年味,不如好好感受年的珍贵

美术设计:郭振

徐坤杰

无论是重复中的平淡,还是平淡中的惊奇,我们一天又一天的普通日常,终于又走到了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一年的结尾处。

在时间与时间的交界点上,我们用“回家过年”的方式,画上旧年的句号,并为新年写一个好的开头。

回家过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中的信仰。无论远近,到家了,才是年的最大仪式感。相信,此时此刻,除了在特殊岗位上的坚守,很多人已经回家。

置身于快速行进的快节奏时代,回家过年的几天里,让很多人的生活得以慢了下来,找到了久违的松弛感,在奢侈的慢生活中,在亲情的围绕、思念的满足、回家的温暖和归来的踏实中,享受着“年”带给我们的喜悦。

带着这份美好的喜悦,在过年的几天里,我们循着中国年文化的传统,在回望和希冀中,以满满的仪式感,辞旧迎新,走入珍贵的、新的时间。

之所以说走入珍贵的时间,是因为并非所有的时间都普通如常。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某一些时间点以重要的仪式感,区分开昨天与明天,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情感和期望,并在其中反观我们自身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注意到,每逢年关,很多人都会发出年味变淡了的嗟叹。其实社会在变迁,时代在奔流,年味自然也有变化,这几乎是一种历史的趋势,过分的苛求实在是徒然的,也会让我们错过很多珍贵的东西。

当然,这并非说我们就此停罢,无需再去追忆和寻觅年的味道。实际上,真正的年味其实还需要个体自身去体味。在自然的、农耕的传统社会中,很多有关于年的传统仪式和民俗,在某种意义上看,正是来自古人对生命本身、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反应、感受、思索和应对。

所以,在当下我们身处的、充满着不确定的现代社会中,在“年”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每个人都诚实、勇敢且坦然地面对和感受一年来生活中的播种、收获、遗憾和期望,又何尝不是一种特别的年味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年味实际上一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感受以及生命敬畏中。所以,感受力至关重要。感受什么?感受生命本身、感受人与人、感受人与社会之间的对望与凝视,感受其中的珍贵。

诸如回归不仅是对家和家乡的回归,也是自身向内心深处的回归;诸如团圆不只是为了满足思念和温情,我们还想从中挖掘更多生活的动能和动力……在家过年的这几天中,我们内心的一扇扇窗,或是被打开,或是自动敞开,其情其意其关怀,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等待我们用感受去拾起和串联起来。

被串起的一颗颗珍珠,包括了至亲至爱之人给予我们的包容和支持、鞭策和希冀,也包括了我们对社会变迁的观察和审视,以及在其中对自我的分辨和定位。它们像是指引,像是地图,像是连系并拉动某些珍贵东西的绳子,会以一股清晰可辨、简约质朴的力量,充盈着我们新一年的行囊。

再出发,又奔赴。无论新一年是山高还是路远,是坦途又或崎岖,在一年之始,我们感受并把握到的“珍贵”,也许会让我们多一些生活的韧性、多一点目标的清晰、多一份内心的坚定。

新春漫谈②|春节里,小剂量的愉悦

□张静宁

过年愉悦是有代沟的,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年。

小朋友和老人过年的快乐,来自团圆,来自春节的仪式感,这是一份大欢乐。而年轻人则不然。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觉得过年很“无聊”,不能出门,好像也无处可去,在家里看着人来人往,吃了一顿又一顿。年轻时,我们的眼光总是朝外的,我们去看一个新的世界,一个不同于家的世界。

这两年,年轻人们有了自己过年的“新姿势”,他们不被走亲访友所束缚,旅游、掼蛋、剧本杀、看电影,相比之下,年轻人喜欢的,是新年的体验感,是在娱乐、社交中收获的小欢喜。

这是年龄在不同人群身上留下的习惯。

守完了年三十的岁,吃完了年初一的饺子,逛完了年初二的姥姥家,好像年也就过完了,年轻人们的娱乐生活从这时候便悄悄开始。

推翻传统的过年流程,新的过年方式,反映出了一代年轻人们追求自我精神满足的个性化,从更深处看,也是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

其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未必那么明显地有一个合理的规则,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正是小剂量的愉悦。这些看上去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们在春节这个既严肃又宏大的节庆气氛面前,还能当一次“过年主理人”,享受这种个人的,浅浅的愉悦感。

年轻人们在新年向未来敞开怀抱,这让我想起唐朝诗人卢照邻的诗句: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新春漫谈③|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共赴美好明天

□王红妮

春节的脚步终于来临,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尽管时代的变迁让一些老规矩逐渐淡化,但传统文化和底蕴依然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在我的老家胶东威海,那些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过去的岁月紧紧相连。

赶大集是每年春节前的必备活动。父亲总是会提前规划好采购清单,然后等着赶集的日子集中购买。集市上热闹非凡,各种新鲜的蔬菜、肉品、海鲜琳琅满目。胶东人特别钟爱海鲜,大集上的海鲜品种非常多。从新鲜的海蛎子、海虹、花蛤,到带鱼、黄花、鲳鱼、鲅鱼,再到海捕大虾、笔管鱼、鱿鱼,以及海米、虾皮等干货,应有尽有。海鲜对于胶东人过年餐桌的重要性不亚于肉类。

蒸饽饽是胶东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民谣唱道:“二十九,蒸馒头。”蒸饽饽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吉祥幸福。随着春节的临近,家家户户无论多忙,都要蒸许多大饽饽。我母亲也蒸得一手好饽饽,从和面、发面、揉面、做剂子,到最后上锅蒸,一整套流程忙活下来,差不多需要一整天时间。而且,蒸饽饽发面时通常不用超市购买的酵母,而是用自制的引子,因为这样蒸出来的大饽饽更香。大饽饽不仅是自家食用的美味,也是招待亲朋好友和供奉祖先的必备品。

除了美食,鲜花也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元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里摆放年宵花,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鲜艳喜庆的蝴蝶兰寓意着红火和好运,为家中带来了一份生机与活力。美丽的鲜花不仅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更为新春佳节增添了一份温馨和喜悦。

在传承与创新中,人们不断地寻求新的方式来庆祝春节。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欢度佳节。无论是发红包还是拜年祝福,都让远方的亲朋好友能够跨越时空,共同感受新年的喜庆和温暖。

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将美好的传统习俗延续下去,同时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意,让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