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清官廉吏的廉洁光芒,从方志史料中闪耀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2-21 09:14:20原创
近日,由山东省纪委监委宣传部、山东省方志馆编著,山东友谊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山东地方志中的清官廉吏》一书出版发行。这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新作,是方志资源与廉洁文化相结合、历史资源与时代需求相碰撞、激活古籍并传承文脉的创新成果。
据悉,《山东地方志中的清官廉吏》是当代学人整理编撰的第一部山东“廉吏传”。书中收录的55位山东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是古代廉吏群像的缩影。既有修己慎独、洁身自好的“悬鱼太守”羊续、“一钱太守”刘宠,又有勤恤民隐、造福一方的富弼、贾琮,还有严肃纲纪、不惧权贵的薛宣、包拯;有说出“四知”名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杨震,有创作著名官箴“公生明,廉生威”的年富,还有总结出为官三字——“俭”“简”“检”的牛运震。他们是廉政精神的践行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对于大家常有耳闻,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历史人物,该书重点介绍其廉政事迹,让读者对他有更全面地了解。比如,“病卧牛衣”“牛衣对泣”典故中的王章,处境微寒时曾经与妻子共守贫贱,步入仕途后清廉为官,不畏强权,而最终死于狱中。再如,《三字经》中“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的“神童”刘晏,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财政大臣,最终却因得罪权贵而被陷害致死,身后遗产仅两乘书、数斛米。
除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官廉吏,这本书还收录了一些令名不彰、功名不显的人物,如即墨大夫、吴隐之、员半千、牛运震等;费祎祉、龚大良、李毓昌等人甚至正史阙载,仅见于几卷方志。因为他们身上闪着廉洁品质的光芒,这本书把他们从方志史料中“打捞”出来,为他们立传,让我们了解到传统廉洁文化与廉政理念在山东历史上的普及性、自觉性。
这些清官廉吏的事迹,看似各自独立,实则聚焦“廉”的内涵,这本书既提炼出廉洁人物的共性、顾及廉洁文化的普及性,又暗含了传统廉政观念的演进。
《山东地方志中的清官廉吏》既讲述了清官廉吏的清廉风范,又暗含了古圣先贤的清廉思想,让齐鲁廉洁文化从源远流长的文脉中显现出来,展现出一册生动的山东传统廉洁文化图卷。
首先,中国古代大力倡导清、公、勤、慎等“官德”,作为评价官员德行的标准,正史中专列《循吏传》《良吏传》以宣扬廉政之风,但凡有政治抱负的士人必奉行廉政。受此国家意志的影响,南宋以后,方志也逐渐在“人物志”专设“名宦”“循吏”等载录当地廉吏,渗透了廉洁元素的传记、诗文、逸事等不知凡几,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方志中的廉洁文化不断得以修正与积淀。
其次,在儒家政治理想和治理模式之下,传统士人在积极参与治理国家、管理地方事务时,通常将“廉洁”“廉政”视作重要的地方仕宦成就之一,这使得廉洁文化不只是抽象的理论,而且体现于廉吏的具体施政实践中。方志载录的廉吏事迹,恰恰是各地廉洁文化的生动具象化体现。
另外,除了官方约定俗成的标准外,方志纂修者的个人倾向也会影响方志中廉洁文化的塑造。比如山东东阿人于慎行,不仅自身因“守清白之规,厉忠赤之志”而堪称“廉吏”,而且热心地方志编修,《山东地方志中的清官廉吏》收录的多位廉吏的人物传记即见于其编撰的《兖州府志》,起到了传播廉洁道德理念的价值引领作用。
该书中收录的晏婴,较早提出朴素的廉政观:“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贪者,政之腐也,民之贼也。”从春秋时期季文子到汉代羊续、唐代房玄龄、宋代范仲淹,再到明代于慎行、清代诸城刘氏,他们或修己慎独,清廉传家;或勤恤民隐,造福当地;或执法严明,伸张正义;或惩恶扬善,不惧权贵;或简朴戒贪,公而忘私。他们秉承的这些廉政理念,构成了齐鲁廉洁文化的主脉,并且和儒家道德修养、政治理念的思想相一致。
可见,国家导向、个人倾向贯穿于方志廉洁文化的形成、积淀过程,大量载录廉洁文化元素成为方志纂修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廉洁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山东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恪守儒家思想,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持廉守正,这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可以辅助我们党员干部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厚植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土壤。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卢昱 通讯员 张亚欣)
责任编辑:卢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