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网格 调出幸福色——创新打造特色网格赋能网格化治理
东营县区 | 2024-02-21 17:33:09原创
来源:黄三角早报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治理创新”和“服务升级”两条主线,聚焦“小切口” 服务“大民生”,积极推动特色网格建设,以“打造最小治理单元、释放最大治理效能”为目标,因格而需,格务致治,打造一批共建型、帮扶型、矛调型、志愿型、学习型、文体型等特色网格品牌赋能社区治理,各网格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区域治理需求,形成网格特色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方位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居民群众归属感幸福感。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各社区积极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小区共建共治。通过举办公益市集、社区运动会等微项目,鼓励居民协助进行前期宣传,明确告知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动员居民积极参与。
社区成立党支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例如,在胜程社区鲁班公寓25号楼2单元202室的袁庆国,一位老党员,在疫情期间主动负责核酸检测秩序维护,认真执行封楼任务。他带领其他党员发掘社区骨干,积极参与小区安全、生产安全、矛盾调解、环境整治和流动人员管理等工作,利用空余时间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网格员收集民意、反馈问题,楼栋骨干协助解决问题的治理模式。
锦华社区也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发挥小区党支部书记的核心作用,全面推行“小区党支部领办社区治理项目”行动。采用“家人治家”的方式,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打造服务精准、氛围温馨、居民满意的“锦上添华 幸福家园”品牌。2023年,为解决党员活动场所和群众休闲空间问题,锦华四区第三党支部书记张胜爱动员党员和居民骨干共同建设初心小院,并在车库设立红色驿站,让大家在初心园交流初心,在花园里上党课,确保党的声音及时传达至社区。
坚持多元共治,凝聚基层治理同心力
自2023年以来,新辉社区的胜宏尚郡网格4举办了10余次楼头议事活动,应对居民关于地下停车位起砂、楼道内墙皮脱落和停车位紧缺等问题。网格员组织了社区工作人员、党员代表、业委会成员、居民代表和物业经理进行协商会议。
在胜宏社区,有一支名为“茶为媒红色调解队”的队伍,由五名退役军人自发组织,提供邻里茶馆作为调节议事场所。自2019年5月成立并在2020年10月正式注册以来,队伍已发展至12人。该队伍通过让矛盾双方边喝茶边交流,帮助化解纠纷。这些退役军人也是惠园小区三网格的居民,他们曾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军官,退伍后继续展现其优秀品质。胜宏社区的楼栋公约由此发起,倡导爱护公共设施、共同维护环境等,使得楼栋获得“幸福楼栋”及“文明楼道”称号。
康洋社区成立了外卖小哥志愿者服务队,鼓励外卖快递员兼任网格员,在送餐途中上报安全隐患等小问题。他们还参与反诈骗宣传和节假日安全提醒,充分发挥新业态从业人员的作用。自移动网格员参与基层治理以来,收集并反馈了多项问题线索,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增强了党组织在新就业群体中的号召力。
社区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例如惠泽社区与俏妈妈舞蹈队合作的“开心糖果”志愿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服务,该项目获得了2022年度“最佳巾帼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瑞盛社区通过整合资源,成立了“小来抹去志愿服务队”,由热心的老党员组成,为老年人提供多样的便民服务,构建了互助养老模式。在盛苑小区,王乐华女士两家因一棵树枝产生了20年的矛盾。在一次修理树枝事件中,矛盾激化。社区的“小来抹去”成员介入,最终通过不懈努力,使双方握手言和,体现了社区关怀与温暖,促进了邻里和谐。
“社区微手工”让群众“安居乐业”
“社区微业”在锦华社区的四区网格里,应居民需求,召集了一群“织女”。短短两三月,参与人数已超过百人。社区通过微信、淘宝等平台提供接单钩织服务,按客户需求分派任务,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熟练的“织女”带领大家共同编织。目前,已经接到两批订单:“柿柿如意”和玫瑰花束。这个项目的优势在于时间灵活,工资与劳动量挂钩,许多居民原本就热爱钩织,现在能将兴趣与收入结合,实现多重收益。
胜荣社区拥有一批有才华、热情、远见的年轻人和宝妈。网格员积极回应需求,社区连接资源,提供平台,已开展“了不起的妈妈”波波球制作共八期。以手工公益课形式,教宝妈们制作波波球,激发童心,体验生活之美。从简单的打结到各种造型,包括动物形状,这帮助她们释放压力,缓解焦虑,调整情绪。参加活动的宝妈们感谢社区提供的平台,不仅学到了技能,还能为孩子们制作精美的波波球,实现双重收获。此过程唤起对童年的怀念,保留童心,体验手作的乐趣,享受独特的慢生活,是艺术疗愈的过程,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织密多彩网格,兜住民生大小事。通过网格员巡查发现问题、上报问题,整个开发区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一个个多彩网格仍在不断织就,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群众安居乐业贡献网格力量。(黄三角早报记者 杜美萱 通讯员 燕正文 刘渤)
责任编辑:杜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