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都市频道: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做强建设性舆论监督
全媒体探索 | 2024-02-22 14:17:54原创
来源:全媒体探索
作者:陈鹏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1月号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责任,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独特、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要求新闻工作者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为全媒体时代正确认识和创新舆论监督报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主流媒体向来是开展舆论监督的主力军。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以下简称“都市频道”)开播26年以来,始终坚持并强化“两条腿走路”,把建设性舆论监督和民生热点报道一道作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安身立命的“本钱”,推出了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舆论监督节目,有效发挥了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的积极作用,做到了领导放心、业界认可、百姓关注。在广袤的中原地区,“有大事看都市,有难事找都市”的理念已经广为人知。
如何在全媒体背景下坚持和发展舆论监督报道,更好地履行媒体职责?都市频道立足自身优势,在河南媒体中独家设立“大先生”深度调查项目,坚持建设性舆论监督,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发声,曝光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骗局,有力地协助相关部门维护了居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借助全媒体传播矩阵,牢牢占据了舆论制高点,有效扩大了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
一、加强舆论监督、提升舆论“四力”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监督报道的门槛看上去变低了,移动互联网更催生了“掌上舆论场”,网络舆论监督成为一种新形态的舆论监督形式。在各大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上,任何一名用户在不违犯法律、为言行负责的前提下都可以方便快捷地举报投诉、曝光黑幕,进行自媒体“舆论监督”,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在新的传播形态下,主流媒体更应该发挥舆论监督报道的优势,恪守初心,找准发力点,不断提升报道水平,持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促进政府部门改进工作,解决民生难题,推动社会进步。也就是说,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不仅不能被削弱,反而要加强。
(一)加强舆论监督是“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的明确要求
在事关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旗帜鲜明、敢于交锋、敢于亮剑,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项明确要求。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发出事实准确、分析客观的批评性报道。
2023年11月,都市频道推出重磅调查《“婴”险的谎言》,揭露了湖北襄阳健桥医院院长叶某芝勾结多地网络中介,利用社交平台长期公开贩卖《出生医学证明》及疫苗本,为来路不明的儿童“洗白”身份,并涉嫌售卖婴儿的勾当。
报道一经推出,引发全网近7亿人次关注热议,相关话题登上微博、抖音等平台全国热搜热榜。
报道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23年11月7日,襄阳市卫健委通报称,工作专班已进驻涉事医院,医院院长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接受调查。11月12日,襄阳市政府发布情况通报称,叶某芝等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公安机关另对4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相关调查侦办工作正在加紧进行。11月13日,央视网报道指出,连日来,全国多地卫生健康部门开展督导检查辖区内医院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情况。11月17日,襄阳市卫健委对健桥医院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罚款10万元。
作为舆论监督报道,《“婴”险的谎言》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党中央明令禁止、明显违法违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典型性人和事进行批评性报道,目的是使党和政府掌握实际情况,了解群众诉求,找准问题症结,进一步推动问题解决。
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是辩证统一的。“激浊”的目的是为了“扬清”,“针砭时弊”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防止类似的丑恶现象再次发生。虽然被曝光的对象是阴暗的、负面的、丑恶的,但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建设,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让人民感到“党心与民心同频共振”,从而更加相信党和政府,达到“团结稳定鼓劲”的目的。
(二)加强舆论监督是媒体提升舆论“四力”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舆论监督是传统媒体提升“四力”的重要途径。媒体通过积极发挥舆论监督职能,推动问题解决,架起“民有所盼”与“政有所为”的桥梁,疏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渠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而有效地提升“四力”。
2021年10月,都市频道推出调查节目《罪恶的手术刀》,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多次卧底进入器官买卖团伙调查取证,配合公安机关彻底斩断了器官非法买卖的地下利益链,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揭示了“地下黑市”器官买卖的极大危害性,呼吁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器官捐献环境。节目推出后在全网引发强烈反响,并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类三等奖。
2021年以来,都市频道坚持“内容为王”,推出了多个重磅舆论监督节目,不断夯实新闻品牌,形成竞争力,实现真正的大流量和大影响。
其中,关注居民隐私问题的《疯狂的“偷窥”》引起中央政法委关注,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亿,上榜全国热搜;记者卧底三个月揭开假茅台黑色产业链真相的《地下工厂“酿”出疯狂》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转载;记者卧底调查揭露互联网交友诈骗手段的《狩猎游戏》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亿,登上全国热搜榜,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55家媒体转发。
(三)加强舆论监督是大众对专业媒体精神的渴盼
2023年7月,都市频道推出了“缅北调查”系列融媒体报道,全方面、多角度深刻揭露了缅北地区的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团伙以“高薪工作”为诱饵,长期实施人口贩卖、非法偷渡、电信诈骗等跨境犯罪行为,展现了我国公安机关重拳出击、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成效。
通过跨媒介报道、跨国界传播,“缅北调查”全网阅读量超50亿,8个话题登上多平台全国热搜热榜第一位,成功帮助6名境外被困人员回国,达成了时代需要、人民呼唤和众望所归的新使命。
实际上,作为融媒体时代对新型建设性舆论监督节目的有益尝试,“缅北调查”之所以能够成为爆款,背后隐藏着广大网友对靠编造、拼凑、加工出来的“劣质新闻”“隐性黄色新闻”和“毒爆款”的不满以及对专业媒体精神、严肃新闻的渴望。
都市频道清醒地认识到,以客观、中立和真实为标志的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是主流媒体难以替代的优势。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更应沉下心来坚守这些优势,做好严肃新闻,更好地履行媒体责任。
二、加强舆论监督,着重突出“建设性”
如果把舆论监督栏目比作一个生命体,那么,“建设性”就是它生命力的核心。舆论监督报道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就是推动问题解决,而推动问题的解决是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长期的舆论监督报道实践中,都市频道一直坚守媒体责任,坚持建设性舆论监督,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有利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维护稳定、服务大局和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目的出发,密切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动关系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
舆论监督不是乱监督,真正目的应该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帮忙而不添乱”,促进政府解决问题、社会和谐进步。
都市频道牢牢把握“时度效”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坚持科学监督、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始终扮演“黏合剂”而不是“助燃剂”的角色,不逞一时之勇,不图一时之快,将选题对准各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展现政府部门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进行坚决查处的作为,通过与政府部门的有机互动,实现“1+1>2”的效果。
(一)以解决问题为底线
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舆论监督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进行调整,深化为“维护公共或个体利益”。舆论监督更广义化,越来越多的个体利益被侵害事件被纳入舆论监督的范畴。
2021年11月,都市频道以协助解决群众在消费领域的经济利益受损、解决个体间矛盾为主要内容,推出了一档符合融媒体传播特征的建设性舆论监督栏目《都市接到办》,以适当的方式展现求助人遭遇的实际困难,为观众解决各种烦心事、闹心事,体现职能部门在整个事件解决中的能动力,切实做好职能部门和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栏目创办以来,树立并强化“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宗旨,以“生活有麻烦,都市接到办”为理念,每天从数百条求助、投诉的新闻热线中梳理出具有普遍意义、警示和教育意义的线索,通过采访、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截至2023年底,共接到超20万条求助和投诉热线,记者介入报道的近1万条,其中协调解决的超6000条,另帮忙转交给公安、市场监管、街道办以及社区等相关部门的超8000条。
都市频道要求记者在解决投诉和帮扶问题的时候不做判官、不介入事件,而是在调解矛盾的时候首先反映给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或者进行调解,记者则履行记录的媒体职责,更好地展现、树立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二)以普遍性为方向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都市频道坚持科学选题,坚持“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痛点,以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为目标,抓住公众关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报道。坚决摒弃孤立、微观的负面事件,不片面追求监督的数量,更不追求猎奇、炒作。
同时,舆论监督类新闻实行总量控制,层层把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的呼声,宣传正面典型,曝光反面案例,发挥引导、教育、监督、宣传等多种功能。
例如,都市频道新闻热线每天都能收到大量关于医疗纠纷等方面的投诉线索,此类选题是否都适合进行舆论监督呢?都市频道认为,媒体对涉医患纠纷的报道,要起到监督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公众医学素养、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因此,都市频道坚持稳妥原则,只筛选适宜报道的极少数选题进行关注,严格做到稳妥、专业、平衡,坚决避免出现失实、新闻审判、过度隐性采访、媒体诽谤等问题。
三、加强舆论监督,创新传播手段
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在当前的全媒体环境下,舆论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舆论监督也呈现主流媒体和网民多层级、去中心的泛众传播生态。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不断创新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
(一)创新报道形式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媒体应充分利用短视频、融媒体直播、图文信息、微博话题和专题报道等方式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扩大传播力、影响力。
在“缅北调查”系列融媒体报道中,都市频道以融媒体直播、短视频、微博图文、专题报道等多种方式,持续跟进报道被困缅北人员的遭遇和给亲人带来的伤痛,源源不断地创造优质内容,引发网友热议。特别是记者行程近万公里,跨越大半个中国,开启“被困缅北 亲人盼归”系列融媒体直播,14场直播时长超70小时,总观看量超8500万,登上多个全国热榜。
在《“婴”险的谎言》节目推出后,都市频道记者走进襄阳健桥医院,连续推出两场融媒体直播,全网观看量近1000万。
2023年10月,都市频道关注“儿童玩手游无须认证充值数万”现象,推出3场融媒体直播,讲述多地儿童玩手机游戏时充值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的事件,联系游戏平台妥善解决退款问题,直播观看量达500万。
(二)不以流量论英雄
在对舆论监督报道进行融媒体传播时,都市频道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对素材内容进行严格的甄别,更多地展现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对不适宜传播的内容均做技术处理。
同时,都市频道始终加强全媒体平台的评论跟帖管控和舆情监测,注重正能量的舆情引导,多做有温度的评论,不被流量裹挟,不搞“轰炸式”报道,寻找平衡点,用“时度效”提升引导力与主动权。
特别是在融媒体直播中,都市频道全程以教育警示为目的,不渲染感观刺激,不片面追求观看量,注重保护当事人和家属隐私,避免其被不法分子侵害。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更应牢牢掌握全媒体时代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充分发挥主力军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围绕工作大局和人民关切,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履行党和人民交予的舆论监督职责,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陈鹏: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部主任)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