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这台“村晚”,是一场大学生和村民持续多年的自发接力

师文静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2-24 16:57:32原创

2024年农历腊月初八(1月18日)至农历二月二(3月11日)期间,山东各地上演千场“村晚”大联欢。

在当下,山东各地特色“村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齐鲁大地正沉浸于载歌载舞的其乐融融之中。

从村口广场到农家小院,一台台老百姓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展示着乡村的年俗年味儿和幸福生活。一台“村晚”怎么组织起来的?都演什么?“村晚”为何越来越火受关注?一台台“村晚”能为一个村带来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三楼村村晚,去了解台前幕后的故事——

火爆到临时加演节目

“三楼村的大小伙伴们,2024年村晚又来了!这里的舞台等你”“征集优质节目,好玩有趣不低俗”“招募主持人,不限颜值,只要有才”……今年1月初,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三楼村第五届“村晚”就开始线上、线下齐发力,面向全村招募节目、主持人、筹备人员以及筹措资金等。

临近年关,筹备小组群里越来越热闹。孩子们的《科目三》排练中了,有报名唱吕剧的了,有相声节目了;村里的老人和出嫁的姐姐们又来捐款了……

“神龙摆尾福气到,龙马精神健康到!”大年二十九晚上,伴随着一声声新年祝福,三楼村“村晚”火热举办。晚会全年龄段村民参演,孩子们跳起热舞《科目三》;中老年人扭起大秧歌,唱起吕剧、豫剧,《借亲》《收姜维》等经典戏曲选段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年轻人表演的《美丽家园》《二龙戏“猪”》等歌舞、相声节目,以艺术形式讲述乡村新面貌。没有华丽的舞台,但有村民热情、尽兴的表演;达不到专业晚会的精准流畅,但有观众发自内心的叫好助威。作为一场老少皆宜的“文化年夜饭”,晚会吸引了十里八村的村民前来观看,气氛热烈、喜庆热闹。因为氛围热烈,晚会举办期间,有外村来看演出的一对老年夫妻希望也能上台跳舞,晚会主持人临时给他们加了节目。这个计划外的节目,竟格外精彩,老夫妻俩的广场舞配合默契、节奏带感,很受欢迎。

“今年主导组织这场村晚,我一开始有点底气不足。等到七八个人的筹备组真的建起来,进入招募节目等流程后,一切才顺利起了。村民们热情支持,又出节目又捐款,咱们的村晚在停办了4年后,又办了起来。”40多岁的村民李习利,是多届三楼村“村晚”筹备组的老成员,之前都是给别人“打下手”。但如今,三楼村村晚发起人李静早就出嫁了,其他往届负责人都忙得回不了村,李习利就主动承担起了办晚会的这个大任务。经验丰富的李静在线上帮着出各种主意,还负责收集村民捐款、公布捐款名单、收支明细等。放学回家的大学生们也为了晚会忙起来。刚上大一的李宪阳负责用视频号直播。读研究生的李丽君,负责现场节目表演人员引导。大三学生李宪童负责摄影和录像、李宪政负责节目策划、外村大学生王宗绪负责音乐操控……

李习利既干了晚会“导演”的活儿,还表演了相声、唱了歌曲,一人撑起各种“工种”,真成了自编自导自演式的“村晚能人”。李习利称,因为家里有种植大棚,还要赶年集卖货,无法将全部精力放在“村晚”上,他的相声节目甚至是当天才抽空排练了一下。他在当晚的“导演”工作上有点手忙脚乱,切音乐、进节目的节奏不够顺滑流畅,晚会虽不完美,但顺顺利利完成。“村民们聚在一起,热热闹闹过个年,村里的年味儿才更浓!连外村都来了那么多观众,大家高高兴兴乐一晚,让父老乡亲们开心的目的达到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村晚是年轻人记忆中的“年味儿”

作为铁杆相声迷,从城里返乡过年的赵殿基,再次携手自己的搭档给大家演了相声。他们的相声《二龙戏“猪”》围绕三楼村蔬菜大棚种植、吃健康蔬菜表演绕口令等绝活,同时还插入搞笑剧情,既好玩接地气,又把村里的新鲜事儿传递给观众。

2016年,三楼村第一届“村晚”举办时,赵殿基还是大学生,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李静的号召下,回家过年的他兴奋地加入了筹备组,并第一次给家乡人表演相声。此后,他还主持了多届本村村晚。2019年的第四届三楼村村晚,赵殿基则担任了主要负责人,负责征集节目、统筹晚会等各项工作。

三楼村村晚完全由村民自筹自办、村民自愿捐款举办,赵殿基感觉办晚会最难也最抚慰人心的事情是筹措资金。晚会不愁节目,不愁人才,最怕筹不够租赁舞台设备的资金,达成三四千元的筹备目标,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最难熬。不过,赵殿基说每到最后关头,就有村民冲上一把劲,纷纷前来捐款补足资金,大家希望把村晚办下去;村“两委”成员也非常支持村晚的举办,每届村晚都做好保障工作。

作为多届村晚参与者,赵殿基感受到了春节举办村晚,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他说,村晚让过年不再是单调的聚会打牌、宅家玩手机,真正给村民带来了热闹的气氛,那种大家一起表演节目、看节目的浓郁氛围让人难忘。让赵殿基感触很深的是,“村晚”上老一辈人表演的传统吕剧、架鼓、大秧歌、快板等,对孩子来说都是新鲜事物,让一批批孩子们认识和记住了这些没见过的传统艺术,在他们心里埋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同时,村晚还让乐于表演的村民和学生,勇敢地去展现和表达自己,家长们为孩子感到骄傲。“一场村晚,不仅仅是一场演出,还是老乡们增强互相了解和沟通感情的渠道,无论是表演,还是观看,你认识了我,我认识了你,大家都有热情有激情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心就拧成一股绳。”

正在读大学的李迎雪,第一次参加村晚时,还是热爱新鲜事儿、喜欢唱跳的小学生。她和小伙伴们表演了流行歌曲《青春修炼手册》。如今多年过去了,李迎雪被村里的哥哥姐姐们带起来,成了村晚筹备组成员和主持人,并负责创建视频号、快手号,将村晚搬上网络,让更多人了解三楼村。对于“00后”李迎雪来说,“村晚”是她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对春节的期盼,是留在她记忆中永远的“年味儿”。“如今,我也能通过村晚,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希望我们的村晚可以一直办下去。永远给村里孩子带来过年的快乐。”

一段接力传递的佳话

办一场自发组织、自编自导自演的特色“村晚”,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三楼村“村晚”,从无到有,再到坚持办了五届,背后还有一段接力传承的故事。这个幕后故事中,于2016年发起第一届三楼村村晚的李静是主角。当时还是一个公益组织志愿者的李静,把办村晚当成自己的公益项目来操作实施和研究。所以三楼村村晚是一个有流程、有理念甚至是有目标和追求的活动。

回村办村晚,是2015年李静在四川做乡村志愿者时产生的强烈想法。李静发现,当地人庆祝羌历年的活动中,村里有钱的拿钱,有菜的拿菜,齐聚在大院载歌载舞感恩祈福,场面热闹又幸福。而在聊城的老家,也有喜欢吹拉弹唱、扭秧歌、跳广场舞的村民,却没有人为他们组织一场类似活动。临近过年,李静在北川参加了当地的一场“村晚”,她又想到三楼村过年期间也会有村民出来踩高跷、扭秧歌,这一下激起了李静回村办晚会的冲动。

在距离2016年春节还有20多天时,李静先是在村里的QQ群里发了消息,说自己有回家办村晚的想法,志同道合的老乡可以抓紧进筹备小组。结果是一呼百应。很多人互相不认识,就先从祖辈、父辈开始介绍,才知道了谁是谁家孩子。互相打过招呼,开始在李静带领下办“村晚”。李静说,从第一届三楼村村晚开始,村晚的组织参与者就包括大学生、外出打工的村民、留村村民三个群体,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李静回村后,把想办村晚的想法,告诉了村支部书记李习强,获得了支持和配合。村干部不参与村晚筹款等事情,但出人、出力、捐款,做好保障工作。2016年的村晚,有31位村民捐款,共筹得3250元钱。筹备小组拿着这些钱租赁舞台灯光、音响、背景板、麦克风等。此时晚会已收到上至70多岁老人,下至几岁孩子的节目报名。鼓子秧歌、吕剧、广场舞乃至流行歌舞《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各类节目齐上阵。节目虽然粗糙,但这是一届让全村沸腾的晚会。李静说正月十五之前,村里很多人还在激动地谈论这件事情。她也因此成了村里人人都认识的年轻人。

也是从第一届村晚开始,三楼村逐渐形成了自己办村晚的理念和操作方法。

首先是成立筹备小组,小组人员分工负责盯节目、筹资金、租设备等各类工作。每届晚会不接受“大款”拿大钱承包晚会,呼吁村民参与众筹,建议“拿少不拿多”,重在人人参与。晚会严格根据预算接收捐款,够用了就不再筹款,筹备人员不拿任何报酬。捐款名单在晚会上公开,收支账目明细晚会结束两日内公开。李静告诉记者,第一年众筹资金办村晚,最波折的事情,就是筹款,从一些村民和自己家长的不理解,到坚持公开透明地办下来,这个过程李静有压力,但在村里大哥大姐的支持下,在父母的理解下,最终办好得很好。“最让我感动的是,村里有好多位村民每届都捐款,在外工作、读博的学生,和已经出嫁了的姐姐们,也都积极给晚会捐款。这些年办下来,最想感谢这些人的支持。”

办晚会最重要的安全问题,也是筹备小组最关心的。李静说,她牵头了前三届村晚,后两届也在筹备小组,最注意演出现场安全、观众的安全,比如有时候晚会会放烟花,烟花何时放、谁放、在哪儿放等都会提前落实好,保证每个环节不出问题。

三楼村村晚一个特色是除大人喜欢的传统艺术、广场舞等,还要保证有孩子们参与到晚会中,年长的哥哥姐姐们要带着孩子们排练节目,形成了以大带小的传统。李静说,多届村晚办下来,相信它已经成为村里一批批孩子过年的一个“盼头”,晚会让村里那些互相不认识、不熟悉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联系在一起,成为大家共同的记忆。

李静告诉记者,“村晚”成了展示三楼村村民形象、乡土特色的大舞台,全村那么多人都参与到这几届晚会中,大家对村子的情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现在那些长大的孩子,不管去了哪里,他们从外地回来,发现村里的晚会还在办,甚至还能再演一个节目,那这台晚会就一直牵动着他们的心。对每个人来说,这种情感连接很重要。”

(最让三楼村村晚发起人李静感动的是村民的积极捐款)

2017年,还是公益组织成员的李静,走进北京大学校园,以《一场村晚,一场乡愁》为题做了一场18分钟演讲,把她办村晚的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

李静出嫁之后,2019年三楼村的村晚由已经工作的赵殿基接手主导;赵殿基工作繁忙回不了家,村民李习利接棒操刀2024年三楼村村晚;登上第一届三楼村村晚的李迎雪和她的小伙伴都长大了,逐渐成为更小一批孩子的“老师”,并积极参与到村晚中。三楼村村晚的“带头人”从大学生到返乡青年,再到普通村民,接力棒传了又传,但大家自办村晚的热情依旧高涨。

李静说,如今三楼村的村晚谁想办就可以办,有了之前的经验和方法在,返乡学生或者每个村民都可以自己组个小筹备组就开始。“这才是最棒的,一批批小孩子长大,当年演节目,现在就可以是村晚的主力军;村里人之前参与过村晚的,也可以挑大梁办起来,即便年龄大了不会用电脑,也有很多年轻人齐心协力帮他。我觉得这种传承才感人。”

一台自发组织起来的“村晚”挖掘出的是村民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真实展现有温度的乡情。这台村晚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代代年轻人对村庄、故乡的一种特殊认知和情感载体。凝聚的是全村人的心,留住的是乡愁。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师文静)

责任编辑: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