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新春走基层感悟∣十年蹲点微山湖,见证好水与好日子

王浩奇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2-27 09:50:13原创

春节期间,我和同事陈晓婉、赵丰共同采写的“新春走基层”稿件《船下的新年 船上的新年》发表在大众日报头版,通过讲述微山湖渔民赵其芳一家的生活变化,反映了湖区生态环境变化,再一次聚焦生态环境主题:好生态与好日子。

2014年以来,我每年都去微山湖蹲点,采写的《水小路窄,渔村如何突围》《湖水清了,日子红了》《一湖好水滋养湖鲜新味》等多篇稿件,均在关注湖区生态与普通渔民生活。回望10年里采访的那些人、那些事发现,生态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创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的微山湖旅游区

生态直接影响生活。“渔民养殖虾蟹收入颇丰,但由水带来的忧患意识,让大家挣钱挣得不踏实。”记得2016年春节刚过,我和同事借道江苏徐州从湖西深入微山湖深处的高楼乡永胜村采访,与当时村党支部书记在湖中小木船上顶着大风交谈的场景如在昨日。当时,尽管永胜普通村民靠养殖虾蟹,一年入账十多万元,但水位、生态的微小变化,往往就能决定当年养殖业的兴衰存亡。水对百姓钱袋子的影响十分直接:好水就能养出好水产,好水产就能多挣钱。

2016年春节刚过,渔民驾驶船只从永胜村河道中经过

“不怕贱年,就怕贱湖。”听赵其芳讲,微山湖曾污染严重,鱼类、鸟类和水生植物种类大幅减少,那时候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南四湖流域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已经稳定达到了三类水,个别断面水质达到二类水。“小时候的湖水甘甜,后来眼看着湖水变浑变黑,如今终于又清澈起来了,银鱼也回来了!”70年来,湖水的每一点儿变化,赵其芳都看在眼里。

上世纪70年代,微山湖中忙碌的渔民

生态间接影响生活。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依然没能挡住我蹲点微山湖的路。在微山岛,年轻渔民殷昭耀告诉我,他起初在微山岛码头开小卖部,后来开快艇、开渔家乐,收入越来越高,没几年就在县城买了房子。像他一样,全村七成多村民做起了旅游生意,人均收入超3万元。

2020年,微山岛渔民(中)殷昭耀带游客在湖中游览

创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渔民们吃“旅游饭”吃得更顺当了。2022年夏天,我再次来到微山岛蹲点,一进渔民殷茂席的渔家乐,正好撞见店里20张桌子满座的场景。小店不大,一中午入账4000多元。景区创5A成功后,来他小店吃饭的游客增加了10倍。“水清亮了、生态好了,游客可不越来越多嘛。”老殷从前捕鱼、养鸭,随着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养殖、捕捞及其他生产活动,又转型干了餐饮。眼前的火爆令他感慨:“一湖好水才是咱的‘金饭碗’!”

显然,旅游与捕捞、养殖相比,湖区渔民“吃湖”的方式又间接了一层。然而,从消耗生态,到经营好空气、好风景,一湖好水对普通群众生活的影响因为多拐了旅游这么一道弯儿,变得更可持续、更让人踏实。

生态和生活融为一体。蹲点越深入我越发现,生态和生活,除了“你影响我我影响你”的相互作用关系,还正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融入关系转变。

首次接触赵其芳,是在2024年元旦前夕。我和同事顶着能见度最低20米的大雾,从济南、济宁两地赴微山县会合展开采访。在夜幕将临的微山湖畔,赵其芳老两口质朴、爽朗的笑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新春走基层再次采访,我们被老两口70多岁“再就业”的经历吸引——一辈子以船为家,以打鱼为生,上岸之后,变成了湖上环卫工,不仅实现了从“吃湖人”到“守湖人”的转变,还将保护生态当作了谋生职业,真正与大湖融为一体。

微山摄影爱好者赵迈在微山湖湿地拍摄到的反嘴鹬

实现这种转变的还有另一位“老赵”。17年来,微山摄影爱好者赵迈拍到过200多种鸟。从单纯的业余爱好者,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如今老赵拍鸟的动力更多来自一种责任。他的镜头里还有过这样的细节:一年春天,几名工人在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荷塘清理杂草时,发现一个斑嘴鸭窝,里边有12个鸭蛋。他们不仅没有破坏鸭窝、取走鸭蛋,而是自觉将鸭窝保护了起来。

从靠水吃水,到靠水爱水,再到在爱水中吃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转变全部发生在普通渔民身上。微山湖为证,人与自然、生活与生态,正在一步步走向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王浩奇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