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电动自行车进楼”屡禁不止,究竟如何破局?

热点新闻 | 2024-02-28 12:38:53原创

武宗义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连日来,南京某小区电动自行车进楼引发重大火灾的消息,让电动车的安全隐患和管理问题再次登上“热搜”,更引发了广大居民的焦虑和担忧。

而相关数据也印证了这种焦虑并非杞人忧天。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其中80%的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

灾情就是命令。2月26日,应急管理部召开会议,要求全面彻底排查整治各类消防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突出问题。

各地闻令而行。比如,山东济南出台最新执法依据,决定对拒不听劝阻、违规停放电动车及充电的责任人,处以警告、罚款,直至拘留等处罚。因违规停放、充电造成火灾,构成犯罪的,将按“失火罪”或“消防责任事故罪”追究刑责。青岛市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多社区迅速响应,发布“禁止公告”,力争清除隐患……

同时,为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目前包括北京在内的多地都制定了针对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地方性技术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也即将出台。

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应该说,上述措施非常及时且很有必要,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认真想一想,为什么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这一老大难问题“久治不愈”?

说到原因,很多人认为不外乎:公共充电设施不足,许多小区缺乏足够的公共充电桩,迫使一些车主不得不将电动自行车带回家或者私拉电线在楼道内充电;社区和物业等管理不善;居民安全意识不高,存在侥幸心理;公共充电桩收费标准不统一,有些居民觉得充电桩的费用偏高,不如在家中充电实惠。

除此之外,电动自行车进楼,还有防盗和避免恶劣天气影响等考虑。但说来说去,电动车进楼最大的考量还是电费支出过多,也就是充电桩收费偏高问题。

据了解,眼下各小区充电桩普遍采用计时收费,为了统一收费标准,包括我省在内的很多地方陆续公布了收费办法,但问题是,实际执行中收费标准五花八门,且大都高出政府规定价格。眼下很多家庭有一到三辆电动车,单次充电可能感觉轻松,但天长日久就是不小的一笔开支。为此,很多住户为了节约开支,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在其他住户的白眼中硬着头皮推电动车进楼充电。

而类似的事例和教训不是没有,比如,多年前有关部门为了出租车司机的健康,要求出租车司机每周至少休息一天,但实际执行中却打了折扣。原因就在于,出租车司机要依赖每日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和缴纳“份子钱”,每休息一天,收入就会大幅减少。

笔者以为,真正解决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顽疾”,还是应该从利益入手,严格执行政府规定的充电收费标准,切实解决电动车用电贵问题。否则,风头过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主再次将电动车推入楼中充电,这单纯靠物业监管和法律事后追究,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更遑论毕其功于一役。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个人些小利益重不过群体的安全和生命,无论有多少现实困难和理由,电动车进楼入户都应令行禁止。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

责任编辑:张誉耀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