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黄河口|如何利用舆论监督“刺”向基层形式主义?
论见黄河口 | 2024-03-04 15:25:22原创
来源:黄三角早报
央视元宵晚会中,小品《非常满意》引发网友共鸣和点赞,迅速登上热搜。工作要拍照“留痕”,要上传政务APP;满意度调查问卷只有“满意”和“非常满意”两个选项;随机采访的村民实际是特意找来的“演员”……种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惹人发笑,更引人深思。
小品的最后,村子100%满意度的“非常满意”露了馅,前来采访的记者表示:拒绝村干部提供的新闻稿,要写一篇真实的稿件来反映问题。这也让我们思考,互联网时代下,该如何让舆论监督成为刺向基层形式主义顽疾的“利剑”?
舆论监督需客观公正。“确定事实应该成为整个社会非常重要的发声前提。”在热点事件的庞杂信息和纷扰的议论声中,有的所谓“舆论监督”,信息真假难辨,丧失客观性,迎合部分人群偏激心态。然而,不可让“流量”“热度”战胜“事实”“真相”,让“子弹再飞一会”,让正面宣传与负面丑闻都能够回归事实,让舆论监督真正成为人民监督、群众监督,让正确的舆论监督助推问题的解决。
舆论监督需落到实处。良药苦口利于病,面对批判形式主义等网络舆论监督,基层工作人员对这类繁琐工作只是习以为常的“会心一笑”,领导干部充耳不闻、不做重视,忙于网上删帖而非自查自纠,则只是“治标不治本”。让舆论监督真正起到整治形式主义,让基层减负增效的作用,还需着力根治老毛病。常态化通报曝光典型案例,注重源头治理,关注各类新形式的形式主义,健全防治形式主义长效机制,让基层干部真正卸下一个个“包袱”。
舆论监督也需警惕沦为另一种“形式主义”。小品中村里的黄主任为迎接采访,准备了两只溜达鹅在路边来展示村居生态环境好;安排了接受采访的村民“说好话”;写好了新闻稿为做“虚假宣传”。形式主义的舆论监督,成为了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演出的一场“监督戏”,让舆论监督也成了“作秀”。本该被解决的问题只停留在新闻报道,不讲群众盼望监督的事、只讲上级指示监督的事,反而成了形式主义的“温床”,更是沉疴弊病的“遮羞布”。
基层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不仅是基层工作人员的沉重负担,更是紧紧束缚着社会发展的枷锁。仍需利用好舆论监督的力量,给基层“松绑”,让应付形式主义的精力用在为民服务之上。(黄三角早报记者 刘海文)
责任编辑:马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