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Sora热②|龙是我们的样子吗?AI带来伦理问题,也影响高校教育布局
大众新闻客户端 师文静
2024-03-07 17:16:46原创
2023年大家见证了AI文生文、文生图的飞速进展后,近日OpenAI发布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又给视频业带来强大冲击。只要给Sora输入一段文字指令,它就会轻松生成逼真、清晰的动态视频画面。Sora带来的大范围讨论中,AI将引发影视制作行业大变革也是焦点之一。
Sora和AI正在如何影响影视业?它将率先替代的工种是什么?影视制作者将如何应对更智能AI的来临?影视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应做哪些准备?AI时代面临哪些法律和伦理问题?
近日,记者采访AI应用者、影视制作者、高校影视专业研究者,一起去揭开AI影响下视频业面临的转变、机遇和挑战。
Sora文生视频给视频业投入“炸弹”
AI时代伴随哪些法律、伦理问题?
包子饺子之争背后的地域文化重塑
文生视频模型Sora出现之后,互联网上涌现很多担忧论、AI不可控论,甚至有人认为AI将慢慢干掉碳基生物。那么,应对Sora以及AI持怎样态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光帅支持“深度拥抱”。“目前,人工智能的背后是大量人工产生的算法、算力,只要是人工时代的智能,都是可控的。现阶段人工智能还是在抓取互联网及全人类的知识点。所谓威胁,那可能是进入机器智能时代要面临的问题。那时候机器开始自己学习自己,产生新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可能会失控。”
有趣的是,张光帅通过使用视频类AI发现,在训练人工智能时,它不光越来越聪明,还越来越懒。他发现,DALL·E生成图片时,可能是饺子生成包子,人工智能数据信息的对齐方式出了问题,使用者可以训练AI让它变得更聪明,以解决此类问题,但当AI逐渐知识丰满后,它就开始回避很多问题,产生所谓“懒”的概念;而让一个小朋友用DALL·E生成图片时,会出现可爱的卡通图像。“人工智能在工作中,遇强则强,遇弱则弱,使用者的驾驭能力和其本身的知识体系决定了人工智能生成的知识维度。”
随着AI的迅速发展,诸多法律问题和伦理问题也凸显,成为被讨论的焦点。比如最近有人用AI复活女儿,就引发了生命伦理的讨论。
360创始人周鸿祎就表示,Sora可能带来新一轮心理战、舆论战、公关战等,要应对这些风险,除了加强监管,也要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
具体到法律方面,AI作品是否应被赋予著作权以及到底归属于谁,也出现了相关案件。近日,我国法院对人工智能绘画大模型使用者在生成图片上享有创作权益给出了首次认可。案件中原告利用人工智能模型,通过输入提示词的方式生成了图片,图片在公共平台被被告拿走作为文章配图。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原告在创作中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图片具备独创性,可以被认定为作品,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张光帅在AI应用中发现,龙和饺子存在文化对齐问题
而在更广阔的AI使用领域,AI训练数据的授权问题、生成作品的确权问题等,行业内也正在不断讨论。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期也透露将持续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保护规则和审查标准。
张光帅在研究中也发现,在影视制作领域,存在纯线上生成作品、线上线下相结合生成作品等不同情况下的著作权确权问题。“我认为最简单的确权,是从源头确权。比如,互联网上原生的AI作品的版权,可以在整个数字化流程中文本跟踪确权。可以依次在创意文本、生成脚本、制作图像分镜、生成影像、生成音频和剪辑、视频发布等各个环节确认著作权,版权清晰了,就没有使用风险了。”不过,张光帅也称,现实情况很复杂,是杂草丛生的。比如,对著名艺术家艺术作品进行训练出来的模型,其生产的图片、视频著作权怎么明晰,可能就很复杂了。
面对AI时代的来临,更多人关心的是伴随其中的伦理问题,包括偏见和歧视、导致失业、错误问责、文化安全在内的安全性等问题。
张光帅在应用AI中发现,如果让AI生成一条龙,它大概率无法生成传统东方审美下的祥瑞龙形象,有可能生成长着翅膀的西方恶龙。“要把龙改成我们的龙,把包子改成饺子。包子饺子之争,其实是对AI领域的东方文化话语权的文本对齐问题,也是在无国界的AI技术背后的地域文化重塑和文化伦理验证一个过程。”张光帅认为,在现阶段的AI竞赛中,需要我们自己迅速建设自己的强大大模型平台,在语境上对齐自己的文化。“AI发展中,文化传承、文化安全更重要。从无中生有到言之有物,AIGC+东方审美是人工智能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造型与造物观念的创新利器。”
AI如何影响高校教学和就业?
人工智能通识课来了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等话题,是目前很热的讨论点。
2月19日,教育部公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184所学校入选,山东入选的有济南实验高级中学、青岛西海岸新区双语小学等。2月27日,南京大学发布了2024年9月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并称开国内先河。该必修课程体系,是为引导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科发展、基础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常见工具平台等有基本认识,能够从跨学科的视角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以及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而早在2023年5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全国设计艺术类院校中率先系统谋划与整体布局,启动“AI for Design: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在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力量加强、教材编写、AI动画创作、产业联动等各个方面,探索“人工智能+设计教育”的新模式,其中就包括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面向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程、在六个学院及科研机构开展AIGC融合的尝试等。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工智能通识课像计算机、英语课一样,都属于公共课。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全面普及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艺术高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普及,未来的影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艺术感知和技术技能,更需具备理解、驾驭AI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多元化技能变得尤为重要。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杨娟表示:“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对技术敏感,让学生提前了解并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她认为,未来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特思维。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
那么人工智能是如何影响传媒、影视等专业教学的?张光帅以自己的教学举例,他说在AI发展过程中,高校老师和学生当然要拥抱和学习。“AI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也转变了,由原来的知识沉淀型学习,变成了对新知识的快速掌握、新工具的快速使用,以及对新理念的迅速生成和内化。”
张光帅认为,AI教育是让学生们深度的理解AI的工作原理和理念,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应用。他举例称,他所在的学院在游戏、摄影等专业都有人工智能创作应用实践,比如会通过AI去做年画、皮影戏、泥老虎等传统手工艺的潮玩周边、盲盒模型等时尚创意产品;摄影专业学生可以用AI生成观念实验影像等。“就像学画画的转型设计师、工艺美术师转型影视模型师一样,AI作为工具,其实可以利用它展开某些工种的转化,转化某些人的职业属性,只有那些不会使用AI的人才会被淘汰。AI终究是工具,学生学习、就业,最终比拼的还是创意、审美、理念、表达等主观性的东西。能尽快展开AI通识教育,就没有所谓的就业风险问题,而有强大创意的人,更是会创新性地引领一些新产业。”
张光帅说,我们不是历史的见证者,而是 AI时代的沉浸者或参与者,应该积极进入到这个时代,成为这个时代最早一批使用AI的人,让发展和变革中的AI,成为我们的“第一生产力”,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的副驾驶”“好的秘书”,去帮我们实现更多的创意。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 记者 师文静 实习生 李明钰)
责任编辑: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