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两会热评|“土特产”做出大文章

望岳谈 | 2024-03-09 15:40:21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张九龙  刘云鹤

一年之计在于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做好土特产文章。

石榴可以致富。

山东枣庄是全国七大石榴主产区之一,石榴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600余万株。枣庄石榴深加工和销售相关企业发展到30余家,拥有系列产品20余种。历经上千年,石榴正给当地两万余名从事石榴种植的老百姓带来红火生活。

苹果也可以致富。

因口感脆甜、保存时间长、较适合长距离运输,苹果是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第一水果”。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现代苹果的种植历史不过150多年,其发源地就在山东烟台。在2023年8月发布的《2022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报告》上,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52.94亿元。

从枣庄石榴到烟台苹果,两者的共同特点是把“土特产”的效益做大。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为环境禀赋不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农作物,经年累月形成特色品牌,便就有了“土特产”。

“土特产”沉淀着地域风华、游子乡愁,承载着传承农耕文明、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诸多使命,貌似不起眼,却可以做出大文章。

作为中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山东既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优等生”,也是全国人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今年山东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支持寿光、兰陵、莘县等地打造蔬菜品牌,推动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创新发展,编制枣庄石榴、乳山牡蛎、黄河故道桑黄、冠县灵芝、阳信肉牛等乡土产业发展规划。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如何破题?

质量为王,品质追求“独一份”。泰山黄精与紫草、何首乌以及四叶参合称为“泰山四大名药”。根据标准,药用黄精多糖含量不得少于7.0%,而泰山黄精可达27%,市场需求巨大。之前农户虽然知道泰山黄精是好东西,但大都边边角角地种,不成规模,质量也无从谈起。为此,泰安当地引入专业公司作“外援”,除指导种植技术外,还逐户进行检测并出具报告,相关信息留存于云平台和物联网系统,确保种植过程零化肥、零农药,加工过程零添加、零色素、零防腐剂。这样高品质的泰山黄精,广受市场欢迎。

“土特产”的魅力在于“独一份”,如果换个地方一样产,就没有了市场竞争比较优势。“独一份”的关键,是坚守“熟悉的配方”,做出“熟悉的味道”。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完善地方特色品牌认证标准、推广“电子合格证+追溯码”模式、建立“一物一码”的土特产身份认证体系、提供溯源服务等方式,严格产品质量。同时,可以加大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培育力度,打造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让“土特产”成为“最靓的仔”。

创新驱动,产品要当“领头羊”。有家底,往往是把双刃剑,更要有危机感,关于这一点,烟台苹果有发言权。随着物产的丰富,苹果在北方市场独占鳌头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总体需求减少,产量不断增长,品种单一,烟台苹果一度销售萎靡。当地展开一场“苹果革命”,几年来共投入市级以上各类资金2.3亿元,累计改造老劣苹果园132万亩,树老、品种老问题基本解决,土地散、种植散等状况改善,烟台苹果再度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多数“土特产”,还存在产业链条较短、技术水平不高、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要靠创新走出困局。头顶“土”字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一切现代农业生产都需要新质生产力,有了现代科技、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融入时代朝气,“土特产”才能更好地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焕发持久活力。

跨界营销,壮大品牌“好声音”。新消费中,“土特产”往往具有多重价值。自去年12月开始,许多外地游客来到滨海小城乳山,参加2023年“冬游乳山 畅品牡蛎”旅游季暨第八届乳山牡蛎文化节。乳山牡蛎是牡蛎界的“王者”,全产业链产值已过百亿元。但只卖牡蛎,乳山人并不甘心。牡蛎欢乐城“牡蛎宴”、台依湖“牡蛎+干白”、坐在炕上吃“大盘牡蛎”、风从海上来·冰雪嘉年华、“莓好时光”草莓乐采节、多福山登山季等, 让乳山靠“牡蛎+旅游”成功接住了康养游、亲子游、冰雪季“泼天的富贵”。

可见,已经成名成规模的“土特产”,可以在“+文化”“+旅游”“+生态”“+健康”等领域多多发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对于那些名气不够、人气不够旺的“土特产”来说,想要走出“深闺”、一朝闻名天下知,除了提升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文化内涵,更要依靠现代化、网络化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手段,讲好互联网传播故事,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烟台苹果莱阳梨,潍县出了萝卜皮,济南地瓜甜如蜜,青岛啤酒是第一……”这段关于山东“土特产”的顺口溜家喻户晓,正是山东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底气和起点。

一步一个脚印,可以走过千山万水。以小谋大、以小连大、以小成大,多姿多彩,各展其长,“土特产”完全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亮丽的一笔。

策划 娄和军

记者 张九龙 刘云鹤

相关链接:

两会热评|以“争第一”的劲头,挑战“不容易”

两会热评|让开放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责任编辑:王珺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