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逝者,规范才能“长寿”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03-10 19:37:56
“只需要52.1元,就能还原逝去亲人的容貌并和ta聊天。”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浪潮之下,与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似乎日渐成为可能。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用AI“复活”逝去的人,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生意。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有不少做AI“复活”生意的商家。
我们身处AI时代,仅生成式AI市场就在快速成长。2023年我国生成式AI市场规模达到了14.4万亿元。作为生成式AI细分行业之一的AI“复活”逝者,这项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将逝者的文字描述、图片、视频和声音资料输入AI算法模型,模拟生成一个数字形象,这个形象具备逝者的性格、记忆,并能以图像、视频和声音的形式呈现。
在今年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关注AI“复活”逝者有特殊意义。因为这种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缅怀已逝亲人的新方式。在某电商平台,AI“复活”的商品标价从几元、几十元到上百元乃至数千元不等。当花点钱就能重新“见到”已逝亲人时,这对需求者来说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对商家而言也提供了盈利机会。
对于AI“复活”逝者这项技术,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没有意义,人去世了就是去世了,这只会让自己更难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在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而AI“复活”逝者这项技术,就是为那些认可的、有需求的人群提供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然而,AI“复活”逝者目前既面临不少技术限制,也可能出现某些侵权乱象。比如技术方面,目前算法主要支持普通话,对方言和口音的支持较为有限;逝者生前留下的声音文件偏少,这限制了产品的扩展和适用范围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录音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未来影响AI“复活”的技术限制有望被突破。
在规范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该办法围绕“技术发展与治理”“服务规范”“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例如关于数据标注的规定,对AI“复活”服务提供者可以起到规范作用,避免“复活”产品被非法利用。
从现实情况推测,AI“复活”技术大量应用后,很有可能出现各种侵权问题。此前,人脸识别、深度合成等技术在造福我们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利用来实施诈骗,让人防不胜防。假如有不法分子利用AI“复活”技术,通过“数字人”套取财产等信息,就有可能演变成新型诈骗,给人们带来财产损失。
目前,AI“复活”逝者至少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二是部分AI“复活”产品缺少必要的标注以证明产品是由AI制作的;三是消费者对上述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仍不了解。这意味着AI“复活”逝者这项技术眼下正处于野蛮生长状态,存在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亟待规范。
因此,只有健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既约束AI“复活”服务提供者,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新技术新服务才能“长寿”并造福人类。对于逝者而言,越来越多人的缅怀方式在不断地“刷新”,而AI“复活”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任何涉及消费者权益的技术和服务都必须在法治轨道内运行才能避免出格伤人。
虽然立法总是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速度,但我们可以探索采取更灵活、更高效的手段来规制这些新技术新服务。通过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措施来确保AI“复活”逝者这项技术的健康发展并造福于社会。
作者:冯海宁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责任编辑:朱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