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春暖花开不忘健康——泰安市立医院中医闫奇峰谈养肝

来源:泰安市立医院

2024-03-11 18:18:58

春天是万物推陈出新,生机盎然的季节,中医认为春季属木,木遇春而旺,肝脏五行中属木,故正是调肝养肝的好时机。肝气旺盛,排浊气,畅气血,如果春季肝未得到充分的生发,到夏季心火就会不旺,供生长的东西就会不足。正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那哪些人群更需要把握春季养肝,又如何在春季时节养肝护肝呢?

需要养肝的人群

1、经常头痛者:尤其头部两侧更要注意啦,包括太阳穴到后脑勺两侧的部位,是胆经在头部循行的位置出现的疼痛。

2、经常口干、口苦者:一些口干、口苦的人,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黄帝内经》所说:“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就是说肝胆经络有问题的人,就容易出现口苦、口干的症状。

3、睡眠不好者:胆经循行在夜间11点到凌晨1点,而肝经在凌晨1点到3点“值班”。以上时间段有睡不着或者容易醒的情况,可能是肝胆出现了问题。

4、脾气急躁者: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肝之功能正常则情绪得以正常疏泄,若肝主疏泄功能下降,肝失所养,则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所以一到春天,很多人可能觉得脾气更“大”,此时主要是肝脏在作祟。

5、春季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黄金月份。中医认为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肾主骨,而肝肾同源。所以孩子的生长与肝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脾调和,消化吸收正常,才能营养充分,发育迅速。

养肝应该怎么做

1、做好保暖,“春捂秋冻、顾护阳气”。春天极易出现乍暖乍寒,风又是春季的主气,风邪为六邪之首,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因此我们春季衣服不可顿减,要避风保暖,尤其是背部、腹部、颈部、关节等。“头为诸阳之汇”,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可以通畅百脉,可多晒太阳,调补阳气。可以用桃木梳梳头,刺激经络、通达阳气。

2、起居有常,作息有律,适当运动。《黄帝内经》中“人卧血归于肝”,“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春天应“夜卧早起”,肝藏血,夜晚11时到凌晨3时是肝胆经循行时间,因此每晚如果能在11时前入睡,可使肝血调养,便是在养肝。同时可适当运动,宜散步、瑜伽、太极、八段锦等相对柔和的运动。

3、饮食以平补为原则,可少酸多甘。春季进食性温味甘的食物,可健脾补肝。《黄帝内经》提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因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奋的肝脾再摄入过量的酸味,则造成肝气过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克伐脾,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春季养肝要多吃深绿色及高纤维食品,如菠菜、韭菜、芹菜、青椒、莴笋、黄瓜、西兰花、豌豆苗等,甘味食物首推大枣和山药,但注意糖尿病人群不适合多甘的饮食。谷类如黑米、高粱、燕麦、糯米等,肉鱼类如牛肉、鲫鱼、鲈鱼等。也可饮用有疏肝理气功效的饮品,如玫瑰花茶、菊花茶、绿茶、大枣茶、当归茶等。     

4、调畅情志。中医讲“肝主情志,喜调达,恶抑郁”。春天是肝气旺盛的时候,肝火旺的人,主要表现为头晕、烦躁、易怒、口苦、目赤、眼干、眼痒等。如果发火动怒,就会造成肝气疏泄失常,从而影响身体健康。故养肝首在调情志。肝异常会影响人的情绪;反之,心情的好坏也会影响到肝。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情是养肝血的一个好方法。心情不畅,肝气郁结难受时,可以尝试“嘘肝法”:面对常青绿色树木,口发“嘘”的声音,缓缓地、深深地吐气,一直到心情好转为止。“肝开窍于目”,对于经常伏案工作的人群,可以在自己的电脑旁边摆一盆常青植物盆景,如芦荟等等,可以养眼舒肝。

5、穴位养肝。身体的一些穴位可以帮助我们顺应“春生”之气,起到事半功倍的养肝作用。如可按揉期门、肝俞、太冲、太溪等穴位。太冲是肝经的原穴,按之可培补肝之原气。位置: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太溪穴位置:位于足内侧,足内踝(高点)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敲肝胆经:下肢外侧的正中间是胆经,内侧的正中间则是肝经。敲肝胆经可用自己的手掌(拳头)或者小木锤,沿大腿外侧的裤中线一直敲到膝盖,然后再敲敲大腿内侧,如此就可以畅通肝经,疏调肝气了。

来源:泰安市立医院  

责任编辑:赵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