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黄河岸边撒下“金种子” ——东阿农商银行助力“一村一品”打造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样板村”走笔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2024-03-14 15:32:00原创

  大众网记者 常明清 聊城报道

  近年来,东阿农商银行以“一村一品”为抓手,聚焦地域产业价值,全方位推动渠道、产品、服务、资金下沉,激发人才、产业等资源禀赋,发挥金融杠杆撬动乡村振兴,紧密融入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好县域地方金融主力军的“金融引擎”作用,当好服务“三农”的主办行。

  瞄准地方特色产业,带活一方经济,打造“有特色”的黄河样板,让产业更兴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打造“有效益”的乡村样板,让农民更富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打造“有温度”的普惠样板,让生活更美好……多年来,东阿农商银行将一份份充裕的信贷资金精准、及时地注入特色产业中,送到农户手中,撒下了壮大一方产业、富裕一个个村庄的“金种子”,让金融甘霖润在乡野沃土。如,黄起元村的草莓产业、北崔村的黄金梨种植产业被省联社验收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省级样板村,纪庄村黄瓜种植产业的案例正在积极申报。

  让产业更兴旺,助力打造“有特色”的黄河样板

  在黄河岸边北崔村的千亩梨园内,当前正是春耕备播的关键时期,果农们或是浇水,或是追肥,忙得不亦乐乎,都是为了几个月后的好收成。从2002年起,在村党支部书记曹兴民的带领下,北崔村踏上了黄金梨种植的致富之路。如今,村里的黄金梨远销北京、韩国等地,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北崔村也成了当地有名的“梨树村”。全村240多户大都在种植,村民也成了种植能手,并外出授课;1800多亩土地,有1300亩种的是梨树,并带动周边26个村庄发展果园近万余亩,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日益显现。

  “别瞧现在我们村发展得这么好,二十多年前,我们还是个困难村。”北崔村党支部书记曹兴民介绍说,“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解决的便是钱的问题,村民们刚起步的时候往往本钱不够,从0到1这一步往往是比较困难的,近年来我们村被授予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一村一品特色村’称号,从曾经的‘落后村’变为‘样板村’,离不开咱们农商银行的全力支持啊。”

  为支持北崔村的发展,长期以来,东阿农商银行科学分析黄金梨产业的需求和特点,摸清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包含信贷支持、支付结算、金融知识宣教等内容的综合服务方案,并落实专人对接,开通绿色通道,做到贷款优先发放、额度优先满足、服务优先提供,成为北崔村发展特色产业路上坚强的金融后盾。

  张永利(化名)是村里的梨树种植大户,最近,他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便去邻近的村又流转了20亩地,又赶上虽说手头资金有点紧张,但是他并不着急。

  “有咱们农商银行给我的预授信20万元,随用随贷,在手机上就能操作,非常方便。”

  村里的年轻人张乐轩(化名)信心满满地说,“我回家投身到黄金梨的种植中,开设网店、直播卖梨,发挥出青年人的干劲和活力。

  让农民更富裕,助力打造“有品牌”的乡村样板

  村民纪同坤(化名)高兴地说:“这几年种黄瓜有了一点积蓄,县城里的房贷还款可有了着落,还有8万块钱就要还清了;年底准备买辆私家车,接送孩子也不用风吹雨淋了。”

  近年来,东纪庄村的村民凭借着辛勤的汗水筚路蓝缕地发展起了黄瓜种植的产业,全村70户发展90个大棚,每亩黄瓜大棚年均收入约3万元,“真金白银”给老百姓带来好收入,仅2024年春节期间黄瓜价格上涨,就给每个大棚就给村民带来近万元的收益。该村也被东阿农商银行向上级申报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省级样板村”案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民富裕是根本,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的“真金白银”仅是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却是从0到1的巨大转变,更是百姓的生活条件的改善从无到有的深刻变革。

  金融赋能、农民配合、产业覆盖……东阿农商银行做好“一村一品”文章,将服务渗透到黄瓜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参与种植的全生命周期。2023年累计为该村黄瓜种植提供25户、594万元的信贷资金;借助科技力量,通过网格化管理、客户精准画像等措施为该村授信3465万元,让菜农不再有资金之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也让农户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收获满满的“金融获得感”。

  “东阿黄河鲤鱼”“东阿鱼山大米”“东阿小麦”“东阿葡萄”“东阿草莓”……近年来,东阿农商银行助力打造了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市场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黄河农产品品牌,企业的带动作用、产业发展规模、农业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让生活更美好,助力打造“有温度”的普惠样板

  “我们夫妻都干餐饮,基本全天守着店,一点也不自由,再加上晚上收工晚,这几年收入也不稳定,还不能照顾孩子。”蹲在地垄间的尹帅一边忙着采摘,一边说道。

  原来,黄起元的村民尹文帅(化名)从事餐饮事业,行业内卷和收入锐减让他筋疲力尽。“在村里的帮助下,回村承包了3个草莓大棚,咱们东阿农商银行又给我办理24万元的贷款,下步积累一些经验,以后再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回家种地对尹文帅夫妇来说是轻松的,透着科技感的大棚早卸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负担,回家的他们感到心中前所未有的踏实。

  在聊城“草莓圈”,无人不知黄起元,这是当地有名的“草莓村”,草莓大棚326个、2000余亩的草莓采摘基地,每年草莓产业实现收益2400余万元、解决就业岗位800余个。黄起元的草莓种植产业是“产业+金融”撬动乡村振兴引擎的一次生动实践,从产业初期的传统大棚建设到后期高标准大棚改造,从村民初期的扣棚、农资到后期采摘等环节都有着农商银行参与的身影,如春风送暖又润物无声,将金融服务做到温度和深度并存。截至2月底,该行涉农贷款金额65.58亿元,正如流淌着的黄河水一般,默默滋润着“三农”沃土,影响着万物生长。(通讯员 张璋)

责任编辑:袁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