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大秦帝国迅速垮塌之谜探析之土崩瓦解(上)

人文 | 2024-03-20 17:48:46原创

武宗义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短命小朝廷并不少见,但像大秦王朝这样积几十代人数百年之心血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在一统天下后短短十几年便土崩瓦解的,还真不多见。

大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聚居的中央集权专制帝国,它广袤的国土面积、强大的军事力量、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效的政治统御能力等,均为此前夏、商、周三朝及后来的春秋战国所远远不及。

但吊诡的是,就这样一个“巨无霸”式的帝国,仅仅执政14年(前221年——前207年)便灰飞烟灭。千百年来,这一现象被史学家、文学家们不断地追问和探源,然而似乎直到今天也没有“标准答案”。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

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此刻,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再次溯流而上,追寻那一个个远去的背影。

(上)世上最美好的职业——皇帝诞生记

有一句特别励志的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但再牛的状元,也不如钦点状元的人——皇帝,而最早发明并第一个担任这一最热门职务的是大秦帝国的第一代领导者——始皇帝嬴政。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初并天下。一天,他召来丞相和御史等重臣,说出了一个盘桓已久的想法:“我这微不足道的人,发兵诛暴讨乱,靠着祖先宗庙的威灵,让六国国王各服其罪,从而平定了天下。现在不改换名号,还叫秦王什么的,就不能颂扬功业,流传后世。”

此话一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纷纷附和说:“大王您平定天下,设置郡县、统一发令,这是从上古以来没有过的,连五帝也望尘莫及。我们谨慎地和博士们讨论过了,都说古代有天皇、地皇、还有泰皇,其中泰皇最高贵,我们冒死献上尊号,王称泰皇,天子之命称‘制’,天子之令称‘诏’,天子自称‘朕’。今后不许阿猫阿狗们张口闭口朕啊朕的。”

嬴政频频点头,最后拍板说:“我都赞成,但关于称号我提点意见,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表示地位的号‘帝’,叫作‘皇帝’。我是始皇帝,子孙后代用数计算,从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袭无穷。”

秦始皇经过一番推演,认为周朝得火德,秦朝代替周朝是水克火,所以衣服、旗帜等采用黑色;数目用六作标准,舆车宽六尺、六尺为一步,驾车用六匹马。把河(黄河)改名为德水,作为水德的开始……

此外,嬴政还否决了丞相王绾分封儿子为王的建议,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制),郡设有行政长官守、尉、监。

为表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嬴政下令收天下兵器于咸阳,熔铸成钟鐻,又铸造了十二个铜人,每个重一千石,安放在咸阳宫。全国十二万户富豪迁居咸阳。

每灭掉一个诸侯国,则描模它的宫殿,在咸阳北坡上仿造,各宫殿之间除了河道相通,还用空中栈道和阁道连接。从诸侯国掳掠来的美女和钟鼓等安置其间。

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

做完这些浩大工程后,为了威服天下,宣扬功德,嬴政又开始了巡行天下的漫漫征程。

为了巡行方便迅速,他下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驰道。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驰道类似今天的火车道,两边有枕木连接,车轮卡在枕木上由马匹拉动,可以飞速行驶。每隔一定路程,建有类似炮楼的“驿站”,可以更换车马。

这就是为什么秦朝要下令车同轨的根本原因。

当然,他还主持建造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墙——长城,等等。

(中)皇帝也有烦恼

嬴政巡行之路很长,除了陕西外,还东行齐鲁大地,登邹峄山,并在泰山竖碑作坛,祭祀上天(封)。下山时,风雨骤至,嬴政躲在一棵松树下避雨,松树护驾有功,被封五大夫松,该景点至今犹存,受封的松树早不见了。下山后,又到梁父祭祀大地(禅),刻石记功。

随后,嬴政又来到今山东烟台芝罘一带,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每到一处,都镌刻石碑,宣扬大秦帝国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临古绝尤)

换句话说,时至今日,那些在景区乱涂乱画的都是秦始皇的不肖子孙,当然与皇帝的碑刻相比,继承者们的书法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每到一地,嬴政都受到官员、儒生和百姓的欢迎和歌颂,嬴政很高兴,在山东琅琊,曾经一呆就是三个月。其间,齐地人徐福等人上书,说大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斋戒沐浴,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嬴政大喜,派徐福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到海中去寻找仙人。

但在快乐的同时,他也有不为人知的烦恼。

国学经典欣赏:

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插图:济南钢城书画名家 周慎宝)

点击国学成语故事,阅读更多文章

责任编辑:杜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