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起步区加快节水典范城市建设,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胡沥中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3-22 12:19:05原创
3月22日,在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当天,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获悉,当前,起步区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发展需求和安全保障,着力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减洪灾等重大项目,全力推进我区节水典范城市建设,助力起步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实施节水"六大行动",打造高效节水的城市典范案例
起步区持续完善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打造节水典范城市示范引领区"这一目标,严格遵循"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优水优用、适水发展"的建设思路,编制完成《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节水型城市专项规划》,按照建设安全韧性、集约高效、精准智慧的节水典范引领城市目标,确定了"挖内潜、拓外源、优配置"的水保障体系,"减存量、控增量、提效率"的水节约体系,"定标准、强规范、严监管"的水管理体系,规划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实施层面,起步区将实施节水"六大行动",按照"区域适水规划、组团因地节水、单元精细管理"理念,围绕农业节水减量、工业节水增效、生活节水降损、管理节水规范、非常规水利用、水资源安全保障六个方面集中攻坚,实现存量用户深度节水,增量用户高效用水。搭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河、两线、三库、四厂,多源互济,连通互补"的水资源保障新格局,高效利用引江水、充分利用引黄水、应用尽用再生水、调蓄利用雨洪水,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创新实施全过程节水管控工作体系,构建"管委会主导、水务发改双牵头、第三方支撑、部门负责、属地落实、社会参与"的大节水工作格局。
建设5座再生水厂,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水网基底
起步区坚持规划引领、靠前谋划,水网规划在紧密衔接"1+4+16+N"规划体系,积极融入省、市大水网格局。2023年8月,起步区印发实施《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并制定了2023-2025年行动计划,为规划落地实施创造了条件。
以建立"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现代水网为目标,起步区加快构建"六横八纵,四库八芯"的现代水网格局。
据介绍,起步区规划近期投资229亿元,远期投资287亿元。按照"先迫切、后一般,先骨架、后细部,先通畅、后提标"的原则,目前先后启动了青宁沟、大寺河等4条骨干河道治理及大桥、崔寨片区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实施太平水库、鹊山水库除险加固、大桥水厂等重大水源工程,有序推进崔寨再生水厂、示范区再生水厂等5座再生水厂建设,现代水网日趋成形。
2023年10月,起步区被省水利厅确定为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作为黄河规划纲要批复设立的唯一实体性新区,起步区在现代水网建设先试先行方面得天独厚。
通过统筹实施"节水、水源配置、防洪排涝、生态保护、数字水利"五大任务,起步区致力打造"区域水网建设全国样板区、节水型城市建设全国典范区、泉水直饮建设全国引领区、水美产业、水活经济重要践行区"。同时,将水利与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更好发挥"水网+"综合效益。
确定8处蓄滞洪空间,塑造安全韧性的防洪排涝体系
坚持"保护优先、区域统筹"的原则,起步区将协调好局部与大流域整体的防洪排涝关系,保障黄河、徒骇河、小清河三大流域防洪安全。坚持"尊重自然、蓄排并举"的原则,遵循自然水文特点加密水网,合理布局蓄滞空间,构建蓄排并重的防洪排涝体系。坚持"分区分级、精准施策"的原则,根据防护对象,因地制宜的制定防洪排涝标准和措施,提高防洪排涝措施的适宜性;坚持"落实空间、加强管控"的原则,将河湖水系、蓄滞空间等蓝绿空间落实到用地规划中,加强保护和管控。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制定分期实施计划,近期保障建设项目排水出路,中期加强骨干河网建设,远期形成完善的防洪排涝系统,逐步达到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发布会上提出了起步区建设"安全韧性"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3期目标,至2025年,起步区现状城区、近期建设区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排水防涝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智慧水利建设得到有效提升。
至2030年,起步区近、中期建设区域内网状河道同步建成,下游骨干河道基本打通,智慧水利建设同步完成,监测预警、应急响应能力显著提升,形成相对完整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至2035年,将形成完善的城市防洪减灾体系,实现完整的防洪排涝安全格局,所有河道、蓄滞空间、水利设施等达到设计标准,建立起高效、便捷、机动、灵活的智慧水利系统,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灾后重建能力完备,充分发挥各项工程的防洪排涝、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功能。
为实现系列目标,起步区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据介绍,起步区因地制宜打造三类生态断面,利用生态公园作为汛期蓄滞空间,预留生态廊道作为极端洪水行泄通道;利用蓝绿空间,结合汇水范围和用地布局,灵活确定8处蓄滞空间,并与土地相结合建设城市公园型、郊野湿地公园型、农田共生型3种类型;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起步区竖向动态管理平台,提高方案的落实性,将防洪排涝水力模型、竖向平台纳入起步区数字智慧城市平台。
下一步,起步区将抢抓建设国家节水典范城市的重要机遇,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为助力起步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沥中)
责任编辑:胡沥中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