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坚守西部支教一年半,弥补学生英语短板!平度九中一教师入选国家级“最美教师团队”
赵一飞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4-03-25 18:59:22原创
编者按:
东西协作,教育振兴。自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的为期一年半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圆满结束。来自平度市第九中学、平度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平度市杭州路学校的五位教师远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其中一名教师至今依然主动要求坚守在帮扶一线,为促进东西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2023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主办的《闪亮的名字——2023最美教师》在央视播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入选年度“最美教师团队”,而上述来自平度教育系统的5名教师便是其中成员。即日起,本报全媒体推出《东西协作,教育振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平度教师事迹展播》系列报道,挖掘这五位教师在西部教学背后的动人故事。
半岛全媒体记者 赵一飞 特约记者 杨成春
从2022年8月到2024年1月,来自平度市第九中学英语组的于彩风老师有幸参与为期一年半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这段经历,从时间上看虽然很短暂,仅仅占据了她漫长职业生涯的二十分之一,但似乎又并不短,500多个远离故乡和家人的日日夜夜,她在体验另一种不同的教育生活。
集中精力备课,为孩子们补齐短板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入选年度“最美教师团队”。
“来到西和一中后的第一学年,我承担了高三1班、2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并担任2班的班主任。与我们青岛地区不同的是,他们的英语教材是北师大版,面对全新的学生和教材,必须从零开始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于彩风说,课堂无论在哪里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她每天都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课上,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探索适合西和一中学生的新教材教学策略和方法,力争让每一节课都不留遗憾。
她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有着其他老师不具备的条件:老师们生活在学校,有了更多的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环境与条件,可以倾听孩子们关于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心声。通过课堂感受,课堂观察和孩子们的反馈,她意识到,东西部孩子在英语这一学科上,无论是从学习环境、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水平,重视程度都是有明显差距的。普遍存在词汇量少、兴趣低、答题不规范、课堂习惯差、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所以于彩风老师采取课堂授课及作业布置分层,作业面批与全批相结合,课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平衡;整体鼓励与团体个人奖励相结合,口头表扬与实物奖励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兴趣和进步中逐渐找到自信,提高成绩。
她认为,东西部教育协作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交流,接轨英语新高考。在此期间,由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校长王世柱牵头带队,也参与了几次线上东西部课堂教学研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寻求适合西和一中的教学模式。在每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中,于彩风老师都会大力分享。同时,在自己备好上好课之余,多听结对新老师的课,使他们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师。同时也尽可能多地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和同课异构,然后一起探讨和打磨不同课型和授课方法。
于彩风老师课外辅导学生。
西和一中是弹性坐班模式,每周一到周六正常排课,上课,每个周日全校放假休息,离家近的学生回家度周末,但是对于住在偏远山沟里的孩子由于路程较远,交通不便,每月甚至每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很多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回家的意义也不大,所以我们青岛的几个帮扶老师每人每学期出资1000元资助了几个特别贫困的学生,不回家的时候给他们单独辅导一下英语,请他们吃个饭或者吃点零食,有时候学生回家的时候也邀请我们去他们家中一坐,尽管不富裕,但是他们会把当地的蜂蜜、木耳、灵芝等特产一股脑送给我们一些。”于彩风老师说,爱都是相互的,短短一年时间,她们和学生之间已经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这些内向不喜言谈的学生慢慢找回了自信,在学习成绩上取得极大进步。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2023年的高考当中,于彩风老师所带班级,一本、二本率有大幅度提升,她从中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受到了帮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专业学科组携手教研 共促教学成长
每当备课时,于彩风老师一般在第二天上课之前准备好,在备好课之后,于彩风老师也会抽出时间推出自己的先行课程,同时她也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她与其他几位年轻教师结对帮扶,让年轻老师快速成长。
于彩风老师为西和一中的同学们讲授公开课。
“西和一中英语学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创新进取、充满活力的团队,每一位教师都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很高的追求。”于彩风老师说,每周的半日教研,他们在一起交流经验、共研教学、碰撞智慧,形成了专业发展共同体。在教研活动中,她及时分享推广平度市第九中学的一些优秀教研活动内容与模式,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校级以上各类公开课、比赛课,参与备课组导学案设计、阶段性测试命题及试题分析等工作。
与平度市第九中学不同的是,西和县第一中学是初高中一体化学校,初高中部老师需要全部参与教研活动,他们任课教师的安排也是跨年级,甚至跨初高中教学。这样的好处是初高中知识可以更好地衔接,把高中一部分知识可以潜移默化地放在初中课堂完成,减轻高中的授课压力;但初高中一体化也会增加教师的备课难度,同时也有更高的课堂授课要求。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西和一中首批帮扶教师集体合影。
2023年5月,于彩风老师面向全体高三学生做了题为《新高考政策解读及英语学法指导》的专题讲座,从新高考政策解读,高中学习核心策略、英语学法指导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悟,为学生讲述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更快地适应新高考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2023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主办的《闪亮的名字——2023最美教师》在央视播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入选年度“最美教师团队”,她认为,虽然这是颁发给团队的一个奖项,但能成为两千多人的大团队其中的一员,她备受鼓舞和振奋,这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
一边忙碌,一边热爱西河的点点滴滴
于彩凤老师与西和一中学生们的毕业合影。
一年半以来,于彩风老师不仅工作在西和,也生活在西和。她曾无数次行走在西和的大街小巷、乡间小道,试图去认识西和、感受西和、理解西和。虽然这里县城不大,步行两个小时就能把主要街区走个遍,但是“伏羲生处、仇池古国、乞巧之乡”的历史底蕴,总能让行走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感受到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虽然这里没通铁路,交通不便,但驱车30公里便可抵达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她曾伫立在正在施工修建的遗址公园旁,想象着秦人于此初创基业的情景。虽然这里的晚霞湖一眼就能望得到边,环绕一圈也就是10分钟的车程,但由何鄂所作的白色织女雕像与碧绿清澈的湖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一年一度的乞巧节盛会也为这片湖水注入了别样的韵味;虽然当地的特色杠子面其味道并不惊艳,但她亲眼目睹其制作过程,方知那碗面里凝聚着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汗水……
青岛市赴西和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全体成员合影。(前排左二为于彩风老师)
得益于“组团式”帮扶这一形式,来自山东青岛、平度和甘肃陇南、天水、兰州等地的十多位首批帮扶教师组成了一个和谐有爱的团队。他们不仅在工作中互相学习、碰撞智慧,更是在生活中互相陪伴、彼此关照。他们曾多次在宿舍里包饺子、做烧烤、喝啤酒、聊人生。每到饭点,楼道里就会飘荡着阵阵饭菜香,音乐老师的美妙歌声、三岁小孩的哭笑声、公共洗漱房的流水声、宠物小狗的汪汪叫声、楼下食堂切菜做饭声、窗外马路边学生停靠电动车的报警声,被公认为是我们帮扶教师在宿舍二楼的“六大声”……而正是这些声音,让平淡的生活充满着烟火气。
“从萌发新叶到枝繁叶茂,再到镀满金黄最终随风凋落,见证了西和一中校园树木的四季轮回。我曾在无数个清晨欣赏到大雾笼罩整个校园的奇观,体验着身处仙境的感觉。”于彩风老师回忆道,凌晨独自一人赶赴县医院急诊室就医输液的自己,听闻爷爷去世而无法第一时间赶回来的无奈,一趟趟高铁往返于平度与天水、坐汽车往返于天水与西和的疲惫。当这段经历结束时,那些经历过的波折和不易,似乎也算不了什么。
“我很幸运换到一个不同的教育生态和生活环境中,正是这种生态环境的变化,带给了我更多思考的机会和角度,让我逐渐学会了与往事和解、与自己和解,让我找到了一个更值得去奋斗的方向,让我得以历练、沉淀、反思、提升自己。”于彩风说,这一年半的工作,她觉得无非就是带了几个班的英语课、参与了一些学校工作而已,至于是否真正发挥了所谓“帮扶”的作用、是否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真正的贡献,她不敢妄言。但对于于彩凤而言,这段经历,一定是她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赵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