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教育的初心和情怀,让线上科普更加熠熠动人
热点新闻 | 2024-04-07 14:31:16原创
贾涵宇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近日,多名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网上分享了这样一个消息:一位副教授在教室里分发传单,推广自己在B站上开设的《社会科学概论》网络课程。该课程完全免费,既不要求学分,也没有作业负担,这种无私分享知识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和广大网友。
自3月24日起,在短短四天的时间里,陈志新老师已经发布了38条网课视频。27日下午,其账号粉丝数还只有4000多人,但到了3月28日早晨,这一数字已经激增到近6万。截至4月2日10时许,陈志新的B站账号粉丝数量已到148.5万,他发布的《社会科学概论》网课第一讲“序言”已经有417万的点击播放量。
在促进公共参与科学的进程中,知识传播的媒介载体也发生了变化。社交媒体由于其互动性和开放性,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讲诗词的戴建业老师、“不刷题的吴姥姥”、传播海洋地质知识的汪品先院士,到“美食博主”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张良仁,如今B站上已有诸多做知识传播内容既有深度又有趣的名师教授,甚至还有中科院院士。在社交媒体时代中,大学教师已经从“幕后”走上“前台”,亲身在数字平台中进行知识传播实践。
大学教师等加入社交媒体的知识传播,成为科学传播进程中的新力量。但是整体而言,大学教师对线上科学传播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因为线上知识传播这一行为伴随着风险和压力。
近些年来,哔哩哔哩一直在努力追求“破圈”以获得更大的用户增长。2020年,哔哩哔哩新增设“知识区”内容板块,陆续推出“宝藏老师助力计划”“bilibili大学招新计划”等政策,对入驻平台的大学教师给予技术、资金、流量等方面的支持。一众由大学教师主理的知识传播账号在此背景下获取了相当可观的流量数据。
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擅长并享受流量带来的利益,知识区UP主融入到中国语境下的网红文化之中并非易事。对于大学教师UP主而言,以自我品牌化为代表的网红文化对他们而言,不仅十分陌生,而且还与他们的学术职业存在诸多矛盾。
有教师表示,决定成为UP主“起码犹豫了四五个月”,因为自己的工作“跟社会大众的连接是很少的”。还有教师干脆选择了不实名、不露脸、不认证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播。还有部分大学教师UP主表示“不希望被称作网红”,他们更愿意当“校红”,在校园里做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深耕学术。这并不是因为大学教师UP主对“学术”和“网红”这两个单独的词汇有任何负面理解,而是因为它们的并置所导致的矛盾与不安。
学术职业与知识类UP主身份冲突造成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为担心他人批评自己“不务正业”,这背后的“正业”,便是大学教师内部形成的一系列职业规范。事实上,调查中并没有教师因为成为UP主并进行知识传播而受到来自制度内部的强制约束,但一种无形的、未被明确言说的职业规范仍旧困扰着大多数人。
其次,在平台经济的逻辑之下,在“出名”之后“挣钱”,似乎是一个顺滑的流程。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成为B站UP主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之后,经常会在私信中收到商业合作的广告。绝大部分大学教师UP主都不会轻易回复这类邮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身职业的考虑,希望保持与商业推广之间的界限,以及知识内容的相对独立性。然而,现实常常事与愿违。部分大学教师UP主一直担心同行认为自己是“为了挣钱才干的这件事”,但结果却是“你越强调我不是为了挣钱,你就越奇怪”。
张良仁教授的主页
不管是陈志新老师还是其他学者,他们需要的或许并不是来自网友的追捧,而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与互动。 陈志新老师从校医院知道自己火了后表示,“我原以为就是发几百张传单,如果有100个人回应,听了我的课程,我也能够跟他交流。”而这也是他从传单上留下电话号码与邮箱的初衷。但他的第一讲“序言”播放量高达417万,第二讲有162.4万,但之后几讲的播放量开始断崖式下跌。
学者选择走入大众视野,难免要接受更多的审视和争议。科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热度的背后,是专业功底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的精心打磨,这才让优质的视频最终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兴趣和热爱,是持续科研和传播知识的动力。
在现在这样一个知识触手可及的时代,对于“网红”教授学者们来说,追求的或许并不是流量,而是一种自己在传播知识时,所能收获到的、来自普通民众的那些认同,以及自我内心的满足感、成就感。如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朱光所说:“弹幕满屏的‘谢谢老师’以及‘桃李满天下’,会给我很强烈的职业成就感,毕竟作为一个老师,教书育人是最基本的职责。”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贾涵宇)
责任编辑:张誉耀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