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观澜亭|清明节之“知死乐生”

热点新闻 | 2024-04-04 13:20:42原创

周学泽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古代时期,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它的出现则稍晚一些,且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祖先崇拜和春季祭祀传统。据古籍文献记载,中国传统的扫墓开始于周代,最初作为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出现的,后来逐渐发展成民间祭祖扫墓的习俗。提到“清明”“寒食”,人们往往提及介子推。传说“清明”“寒食”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姬重耳(前697年或前671年—前628年)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为了感谢忠臣介子推的牺牲,将其忌日定为寒食节,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两个起源,都早于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生活的年代。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是周公礼制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清明慎终追远的传统和孔子的生死观有高度的契合性,而孔子墓神道上微笑的甪端(lù duān),是孔子生死观的重要见证。

走进孔林,就能看到孔子墓神道上有两只微笑的甪端雕像:头微扬、嘴微开、眉眼之间略带笑意,和肃穆庄严的墓地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孔林孔子墓神道上的神兽甪端,微笑而踞。

微笑的甪端的背后,是孔子“知死乐生”的人生观,孔子提倡的人生是“乐”。

孔子少时“贫且贱”,一生沉沉浮浮,坎坷曲折,但他一生追寻快乐,努力实践快乐的人生,《论语》开篇便讲了人生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纵观整部《论语》都在追求 “乐”的人生: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近”,这是讲学习的快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生活之“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心不为物役的精神之乐。

明白了孔子的人生哲学,回看其墓神道上微笑的甪端,你就会觉得这样的雕塑放在孔子墓前,太合适不过,它精准刻画了孔子“笑对人生”的姿态。

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时节,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机会,节日强调家庭的团结和对祖先的追慕思念,同时也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象征,人们踏青、插柳、吃彩蛋、放风筝、打秋千,体现的正是“知死乐生”的生死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反映孔子哲学中心思想的一句话。乐,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顺应本心,乐,就是发自本心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清明节也是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的时刻, “为有牺牲多壮志”,是溯源,是对过去的怀念和祭奠;“敢叫日月换新天”是言今天取得的成绩和对未来的期许,这句诗里有“知死乐生”的气魄,但更有“视死如归、向死而生”的精神升华。

清明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远承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近接近代以来所有仁人志士的牺牲奋斗,特别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抛头颅洒热血。只有继承先烈和英雄们的遗志和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鉴古知今,汲古润今,清明节蕴含的“知死乐生”的人生哲学,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相关阅读:

观澜亭|清明是什么样的节日?从孔林的甪端说起

责任编辑:姜凯宁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