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囊废文学”窝囊在哪里?
文化观察 | 2024-04-15 16:08:03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石念军
“生活将我反复碾压,竟让我变得柔软舒适。”
“你给我等着,等我过两天就忘了。”
继“发疯文学”席卷2023之后,2024年,“窝囊废文学”又悄然流行。这种看似嚣张,实则窝囊的话术,被称为“窝囊废文学”。
其核心特征在于开头极度嚣张,特别耍狠,但结尾却峰回路转直接滑跪,如同电影中的周星驰式荒诞感,既让人发笑,又让人深思。
所谓“窝囊废文学”,其实不是文学。非但不是文学,反而是对文学的消解。其三言两语的调侃、自嘲与反讽,与文学的艺术性、严肃性、完整性无关。相比之下,它更倾向于本能的、流行化的情绪表达。
以文学为名的“窝囊废文学”,本质是一种反应特定现实情绪的流行文化现象。而它之所以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适应了年轻人的现实需求:诟病现实、抨击现状、消解情绪、抚慰自我。也正是这种现实功能性,让“窝囊废文学”满足了年轻人的情绪价值。
“窝囊废文学”的主流受众群被普遍认为是以“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他们生而殷实,整个成长过程中都享尽时代红利。在学校里接受了长达十几年的教育,一旦踏入社会,他们要面对的挑战却远远超出了预期的范畴。尤其是需要自己独立面对房价、加班、婚恋等种种问题,满怀热情走出了象牙塔的他们,却并没有如愿走进另一个美丽新世界。这种落差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绪,或“疯狂”或“窝囊”也就不难理解。
本质而言,“窝囊废文学”和“发疯文学”“咆哮文学”等现象一样,都是年轻人社会心理的一种体现,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了年轻人发泄情绪、表达自我和探索社会现实的需求。同时,这些文学形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年轻人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窗口。
首先,“窝囊废文学”是青年群体情绪的典型表达。“窝囊废文学”的无奈和困扰,所展现出来的“无可奈何”,不仅是情感宣泄更是自我认知的个性表达。“窝囊感”的核心并非因为他们缺乏能力或勇气,而是因为他们需要适应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现实社会。
其次,“窝囊废文学”体现了年轻群体的反传统个性。不循旧路、个性发展是每一代年轻人的内心渴望,但在00后为代表的Z世代群体身上表现更加突出。以迥异于传统的句式,直接、生动、甚至是荒诞的手法进行自嘲和反讽,是他们对现实的批判更是对理想生活的想象。
第三、“窝囊废文学”展现出年轻人与现实和解的积极心态。他们可能会抱怨、自嘲,但他们并没有停止打拼与奋斗。“窝囊废文学”表面是自嘲与反讽,内核是幽默与乐观。选择以幽默的方式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不是消极逃避或抱怨,说明年轻人在面对压力时,能够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整体而言,“窝囊废文学”并不一定真的窝囊。问题在于,“窝囊废文学”不是年轻人逃避现实、消极应对生活的借口。如果年轻人过于沉迷于这种自嘲和幽默,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那么就可能会导致他们缺乏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动力,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这才是应该警惕的。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石念军)
责任编辑: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