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快评丨山东定向培养300名文物全科人才,这橄榄枝得接住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04-19 15:24:05
记者 乔显佳 济南报道
在国家高度关注和重视之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今天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刻。原来作为“冷门”学科的文物考古等相关专业,如今越来越露出“显学”的架势。
山东某文物机构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
在此时代大背景下,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祭出一个创新举措:将免学费定向培养300名文物全科人才,由山东大学具体实施培养计划。每年录取约60人,5年完成该计划。该《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中还有一句话必定会引起很多家长的关注:毕业入编。
首先,山东为什么实施该办法?记者注意到,该办法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大学联合出台。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还有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原因——作为公认的文化大省、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东文博事业在近些年进入发展快车道同时,人才尤其是基础工作人才的短缺显而易见。
与同省兄弟相比,山东也有必要加强这项工作。以邻省河南为例,近些年,该省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聘请考古学著名教授、专家,千方百计增强河南在文化遗产、文博方面的实力。高标准扩建郑州博物馆新馆,增强在沿黄流域文物影响力。在考古发掘方面,一个洛阳考古研究院就有超过两百人的编制,河南考古研究院超过500人编制,相比而言,山东省内包括省考古研究院在内编制人数差距很大。
二是提出一个全新的行动计划:培养文物全科人才,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此前全科医生。既然是全科,就有别于专家,应属于文物通才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这一点也非常切合山东实际需要。我国先行文物事业的发展,可以说纵向让百万年的漫长时间轴在具体时代研究方面更加细致,具体,横向又分出若干的细分领域,像发掘之后,有保护、科技修复、各学科的交叉应用等。考古发掘还与社会方方面面存在实际联系,如城建,城规,以及旅游,教育……可见,仅有专家群体是不行的,还需拥有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文物全科人才,可以参与处置或临机解决一些社会需求的问题,比较迅速地补上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短板和漏洞。
青铜器修复(专业性高,有别于文物全科人才)
此次文物全科人才培养山东省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如,在校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培养单位山东大学是妥妥的985、211名校,其文物考古和文化遗产专业在国内也占有重要地位,“文史哲”名气在外。该“办法”显示出山东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视,以及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如此优惠政策当然也有门槛。《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细则要求,考生成绩须达到我省招生高校相关分数要求,并承诺毕业后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工作不少于五年。文物全科人才入学后不得转学和转专业。还有一条也很重要:“有志于参与文物事业并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可按规定转为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生”。
有关基层工作五年的规定其实也是最起码的门槛。文物工作的性质决定与田野、基层有关,真正有志于该事业的人才可以选择报考。
上有政策的倡导,中有文化遗产保护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召唤,对个人人生设计来说,也不失为岗位成才的好路径。在社会大潮之下,很多人感觉到,一生从事一个研究专业实际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来自政策的橄榄枝已经递出,谁有机会成为幸运的300人之一?
责任编辑:乔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