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致敬!护士节——山东省戴庄医院精神科护士长高晓翠:终身纯洁 忠贞职守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2024-04-28 16:22:39

草木枯荣,冬去春来,岁月的列车载着山东省戴庄医院精神科护士长高晓翠,在护理行业的轨道上一路飞驰。从20岁入职时的懵懂青涩到如今58岁的游刃有余,她不止一次感到,从业38年的光阴,历历在目,恍若一瞬。

58岁的护士长高晓翠(右三)与同事们交流工作。

敬畏·用心

1986年盛夏,当山东省滕县卫生学校(今枣庄市科技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高晓翠第一次背着行囊踏入山东省戴庄医院的大门,仿佛实现了心中夙愿。亭台楼阁,花木水石,都和数次梦见的毫无差池。“我父亲曾顺路来此游玩,回家后告诉我这里是座美丽的大花园,中式庭院和西方教堂相映成趣,这令儿时的我很是向往;上中专时的舍友母亲也在这工作,每次来探望时总会给我们讲述戴庄的奇闻异事,在心底又多了些许神秘,特别想一探究竟。”高晓翠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1997年,31岁的高晓翠为女患者修剪指甲。

自1952年建院以来,山东省戴庄医院就承担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老兵诊疗、护理及康复的重要工作。高晓翠职业生涯的首批护理对象,正是10多位疗养老兵!满怀着对保家卫国英雄们的崇拜,她干起活来力求尽善尽美,绝不放过每一处细节。“修剪指甲时,我都会格外注意到老兵们残缺的手指与脚指,虽然动作已经极轻,但总担心会弄疼患者,更敬畏他们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巨大牺牲!”闲暇之余,她便独自“泡”在病房,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进而加深对病症临床表现与护理事宜的了解,更将每位患者的音容特征烂熟于心。一次次努力,一天天积累,月余后的一天,高晓翠惊奇地发现,自己竟悄悄练就了听脚步声识人的“秘籍”,后来甚至发展到仅凭咳嗽声、吃饭声、打鼾声都能判断出是哪位患者。

“因向往而入行,因敬畏而用心,因用心而熟知”,这是博大精深的护理领域为初出茅庐的护士高晓翠上的第一堂课,她依靠努力和真诚,交上了入职以来的第一份优秀答卷。

共情·热爱

毫不夸张地讲,从业38年间,高晓翠几乎见识过送患者住院诊疗的种种原因,有的确因急危重症无人会救,有的却因无暇顾及甚至不愿照料。随着“护龄”的增长,打过交道的患者及家属越来越多,亲眼目睹的人间冷暖越来越多,她的心亦变得愈发包容、柔软。“当收治医护人员尚需拼尽全力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时,我与患者亲朋的不易‘同频共振’,在帮患者转危为安的间隙也会安抚病陪人情绪;而遇到视患者为累赘的‘甩手掌柜’,我对患者的不幸感同身受,会想方设法弥补家属与患者之间的‘情感裂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尽量多照顾,特想让他们多体验世间的温暖与蜜甜。”

如果说,从“熟知患者”到“尊重患者”是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必备素养,那么,像高晓翠一样,由“尊重患者”上升为“共情患者”的飞跃则是护理人员优秀与合格层级的“分水岭”。“熟知与尊重患者往往可以从护理人员的外在言行上直接感知,而共情则需要唤醒护理人员的真情实感。从业多年,我见过部分护理人员仍旧停留在对患者‘尊重但不理解’的境地,缺乏设身处地的关怀,无法从心底做到像对待家人那般无条件接纳。”山东省戴庄医院护理部主任侯秀梅如是说。

1998年,32岁的高晓翠为患者庆生。

与心智健全的身体疾病患者不同,精神疾病患者有时会因病情发作突发攻击性行为,医护人员若缺乏经验或反应迟钝,很有可能伤及自身,因此,成为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护士便成为有些毕业生择业的“兜底”选项,而高晓翠却甘之如饴,其间确有千钧一发之惊险,更有危机解除之万幸。“记得90年代我怀孕7、8个月,有次提着药篮子看护服药时,正在吃饭的一患者,突然打翻饭菜,目露凶光,紧接着像紧压的弹簧一跃而起,一条腿冲着我的肚子飞过来……”她顿了顿嗓子,空气瞬间凝滞,“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一同开饭的护士也吓得尖叫起来。求生欲促使我迅速用篮子掩住肚子,一个急转身重重摔在地上。”时隔多年,高晓翠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历历在目,那份初为人母的对腹中之子的担心与愧疚如鲠在喉。“还好,我和孩子都没事……”她的话打破了刚才的宁静,但接踵而至的这一句,却让人听了既意外,又动容——

“很担心孩子,更担心婆婆会因此事,让我永远离开临床护理岗位。还好,都没有。”

爱岗如命,如是而已。

传承·牵挂

每天早上7:30,虽然距离上班时间还有半小时。但高晓翠的身影却已然在病区忙个不停。巡视病房,整理物品,喂药喂饭,健康宣教,上传下达,统筹协调……她像一只衔泥做窝的春燕,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带领全体护理人员一点点将病区垒筑成家的模样,全然不似一个“躺平”了等待安享晚年的老将。

“已经习惯并爱上了这份为医学、为患者、为医院服务的工作,很想干到‘折腾’不动为止。”每每想到即将告别魂牵梦萦的护理岗位,高晓翠总是格外不舍,但她深知,在光荣退休前的这2年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

“总得给后辈留下点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吧!”她一边这样感叹,一边又想起与曾经“传帮带”过自己的前辈张彩鸾的往事,“她当科主任那会儿,真的是一字一句检查每人的病历文书,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错了就一遍遍修改。这种‘魔鬼式’训练方法看似残酷,但却督促我们很快形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令我受益匪浅。”

说到底,牢牢拴住高晓翠内心的并非护士长的头衔,而是一双双祈盼早日康复的眼眸。在护士——这个距离疾病最近的工作岗位干久了,她比常人更懂得心身健康的珍贵,也比正饱受心身疾病摧残的精神疾病患者更渴望,一个足以让这个群体安心摆脱“病耻感”的“春天”早日到来。有几回,她在医院电梯内碰见关系不错的社区邻里,没想到他们只是远远点头示意,并不像往常那样热情问好。私下一问才知,他们很担心被其他人认出来过此处就诊。“患者只是生病了,而不是犯错了;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怎样防治心身疾病,而不是嘲笑与非议!我愿意尽全力做些什么,即便是退休后……”高晓翠郑重其事地表示。

致敬

不忘少年模样,无惧白发苍苍。

为医学服务,与患者同乐。

先病陪人之忧而忧,后患者之乐而乐。

这是在形容一位至今仍旧在护理一线披荆斩棘的58岁护士长高晓翠。

也是在赞颂千千万万个和她一样忠贞职守的“南丁格尔”。

(侯峰)

责任编辑: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