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理念在德州城市发展中的表现
来源:联合日报
2024-05-12 15:18:37
和合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德州因古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黄河“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与大运河开放、包容的商贸文化碰撞、融合,和合理念表现明显并与协商文化一脉相承。
德州为“大禹导河入海,大功告成之地”。大禹循“水之就下”自然规律,“顺之水性”进行引导,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基础,奠定了“合作、共识、共赢”的处事之道。德州先民有穷氏、有鬲氏在大禹治水、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留下嫦娥奔月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美好生活的传说。
公元608年,隋炀帝开永济渠,德州进入大运河时代,迅速据漕运之利而兴。明朝初年,德州完成德陵互易、设卫筑城、因城兴市、五方杂居四大城市功能转换,突出表现了“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执中致和”的和合理念。
德陵互易。德州城市发展缘“河”而兴,与水和谐共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禹城、平原、陵城区、德城区四大行政中心。明朝初年,德州完成了第四次治所变迁,来到了大运河边。康熙《德州志》记载:“永乐十三年,徙州近河,以陵县为德州,以德州为陵县,更互其名。”
设卫筑城。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德州正卫七所,计五十六屯,左卫六所,计五十五屯,共一百一十一屯”。为解决卫兵居住事宜,明洪武三十年 (1397年),“截御河一弯”,顺着运河东岸建设了德州城,城墙砖也是就地取材烧制,并在运河边留下“窑上”“伙房”等历史村落。
因城兴市。明清德州“凡东南漕粟,商贾宾旅以及外夷朝贡,道皆由此”。德州渴望拥有完善的城市功能,以适应其地位,满足南来北往人群的需要。永乐九年(1411年),明廷顺势而为,移德州治于卫城内,同时设立市集,进行了第一次城市功能规划,彼时运河两岸商贾云集。
五方杂居。元明清以来,德州虽原住民、卫所军户、满族兵、移民、商人、外国人等五方杂居,但以“和”为贵。苏禄王墓是我国唯一有守陵后裔的异邦王陵,苏禄王后人在清雍正年间入籍中国,文化上认同,生活上融入。德州府衙前建有“旌善亭”“申明亭”,协商解决争讼小事。民间有自行解决矛盾纠纷习俗,村里或者街上有威望的人,把当事人聚一起,排解一番,有一句话这么说,“看我面子,就这么着了”。
(作者王德胜系德州市政协委员、德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责任编辑:张依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