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人民医院:持续提升医疗水平 推进医疗高质量发展
健康东营 | 2024-05-11 20:09:18原创
来源:黄三角早报
走进东营区人民医院的院区,总投资3.32亿元的区人民医院外科病房楼PPP建设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已经建设完成的1#病房综合楼和3#感染楼窗几明亮,院区内的车辆川流不息。
东营区人民医院外科病房楼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目前,一期已启用,增加床位120张左右,建有地上地下停车位。项目二期也竣工验收阶段,建成后增加床位280张左右,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精益求精 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晚饭点刚过,73岁的患者郭先生,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了东营区人民医院。当郭先生走进急诊的那一刻,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只见老人满头大汗淋漓,走路也摇摇晃晃,夜班医生任凯丽立即停下手中工作,快速问诊查体。
“急性心梗!”任凯丽凭借丰富的经验,根据郭先生的症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中老年人“杀手”。
急诊科医护人员对老人实施急救措施后,紧急将患者送至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进行了冠脉造影检查,经家属同意,安全快速放入支架一枚。手术结束后,郭先生重获“心”生,转入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介入治疗无需开刀,无创口或仅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创伤小,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危重患者或者无手术机会的患者,介入也能很好地治疗。
介入治疗只是医院专业高超的业务水平的一个缩影,在东营区人民医院,“院内首例”这个词在频频出现。“院内首例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院内首例切除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院内首例ERCP+EST手术”……近日,东营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顺利完成一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这是一例四级手术,是医院在消化内科领域积极引进新技术,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此项技术的开展应用开启了医院微创胆胰疾病治疗的新篇章,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提供了可靠的无创治疗方法,为更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近年来,东营区人民医院实现了重点专科和综合诊疗科室齐头并进,肿瘤科、血管外科、消化内科、麻醉科先后创建为山东省县域重点专科、市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县域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科室加入国家、省、市专科联盟,三四级手术占比逐年增高,中医科开设中医儿科。医院整体诊疗水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科室建联 优化资源配置见成效
随着科室越分越细,患者看病一头雾水,往往要跑好几个科室,“繁、难、烦”?东营区人民医院给出解决方法。
近日,曾因胃癌及结肠癌行全胃+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患者张先生,在普外科一病区住院期间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多发性结肠息肉。此次乙状结肠癌病变较早,肿物较小,在腹腔内探查困难,会导致术中切除肠段范围不精准。
普外科一病区、消化内镜中心、麻醉科多学科诊疗,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反复讨论,设计手术方案。认为可申请消化内镜中心协同诊疗,在肠镜下进行精确定位,后行切除。
在呼吸机依赖患者的身上,多学科诊疗(MDT)也能起到大作用。日前,医院重症医学科组织医护团队展开讨论分析,并邀请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心理卫生科、护理部等科室开展多学科诊疗(MDT),为两位COPD呼吸机依赖、脱机困难的患者制订了个性化脱机方案。
经过科室医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患者的肺病感染得以控制,呼吸肌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成功通过撤机试验,脱离呼吸机并拔除气管插管,康复出院。
以往,医院内的各个科室相对独立,形成一堵堵“看不见的墙”。现如今,东营区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打破“围墙”、实现资源共享,为患者提供多学科、综合性、个性化的全方位诊疗服务。
不断创新 加强中医特色建设
在东营区人民医院诊室前的分诊叫号大屏上,除了中医科门诊和中医科专家门诊外,还有中医儿科门诊可供患者选择。
“来,宝宝,跟医生阿姨做游戏啦!”听着耳边温柔的声音,顺着医生常莹莹娴熟的手势,孩子乖乖地趴在了床上,医生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一边对旁边陪同的妈妈说,“我现在操作的这个小儿推拿手法叫做‘捏脊’。中医认为,背主一身阳,捏脊可保全;推为捏之先,手法重和缓;操作有诀窍,家长听我言……”
随着医生念的小口诀,妈妈们都有样学样地操作起来,孩子在妈妈舒服的手法下发出了咯咯的笑声。这样温馨和谐的一幕,在东营区人民医院中医儿科上演着。
“为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科针对儿童年龄小、自身抵抗力弱、吃药打针难等特点,成立了中医儿科治疗室,并开展小儿推拿、小儿艾灸、穴位敷贴、中药香囊等项目。”东营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孙亮介绍,中医儿科治疗室主要以“中医辩证”为基础,治疗儿童常见病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系统疾病,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黄三角早报记者 孙乐佳)
责任编辑:马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