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论见黄河口|从青年夜校“火出圈”看学习型社会的生动实践

论见黄河口 | 2024-05-15 22:30:29原创

来源:黄三角早报

华灯初上,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仙河镇团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师还没到,不少年轻面孔已经早早坐在书法教室内开始练字。最近,东营青年间兴起了一股新潮流——上“夜校”,各地接连开展的“夜校”,更是成了东营炙手可热的“青春新地标”。

在上世纪80年代,夜校作为一种利用晚上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教育的教学模式,曾经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随着高校扩招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夜校曾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如今,“青年夜校”正以新的姿态,再一次强势“闯”进年轻人的生活,给“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氛围添了活力,更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注入源源动力。

青年夜校“火”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今天不加班,我要上夜校”——看似“叛逆”的话语背后,是东营青年更“忙碌”的生活: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学习一项新技能或是培养一个新爱好,当“青年夜校”成为“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展现着东营这片土地上更多元、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中青年群体面临着来自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他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精神文化需求也日渐增长。而“青年夜校”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承担着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素质的社会职责,为中青年群体提供了在工作之余充实自我、提升素养的平台,正逐渐成为满足这些需求的“热土”。

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形式,夜校始终随着社会发展,如今的夜校正在不断与时俱进,真正适应青年想法,走进青年人的生活里。在仙河镇,为更好满足港区广大青年对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开办“青年夜校”前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普发问卷、精准问需,摸清青年“想学什么”,统筹资源来“精准”满足夜校所面对群体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实时动态更新需求、分批开设课程、培育优质课程。

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文化、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从围棋书法到茶艺摄影,东营多地开展的“青年夜校”可谓有求必应、各显神通,推出了一系列可互动、能参与、有趣味的课程。同时,“青年夜校”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特长青年加入讲师队伍,鼓励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团员代表、“青年讲师团”、社会工作者、青年企业家等加入讲师队伍,壮大师资力量,保障教学质量。

青年夜校“火”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青年夜校“遍地开花”,体现了东营把公共文化服务“沉下去”的举措和效果。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局。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较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青年夜校”的积极探索,则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写下了鲜活注脚。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苑社区、锦泰社区、新辉社区、胜林社区、胜宏社区、胜景社区6个试点社区整合场所、盘活资源,探索形成开放多元、普惠共享、符合社区实情的夜校办学新模式,共开设了20余门课程,招收500余名学员。夜校的学习时间定在工作日晚上、周末以及节假日期间,“课程多”“离家近”“价格低”的优势吸引了辖区青年的目光。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随着《“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文件出台,以夜校为代表的优质教育资源加速下沉,将更多公共文化资源带进普通人的生活。广饶县的“青年夜校”首期共开设国画、编织、声乐、吉他、服装制版五门课程,一经上线就大受欢迎,累计收到报名表90余份,5门课程全部“满员”。文化艺术资源只有“接地气”、下沉到群众身边,融入群众生活,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青年夜校“火”在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青年夜校”的火热开展的背后,是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的缩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青年夜校”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的平台。通过参加“青年夜校”的学习活动,青年人不仅可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拓展视野、增强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新时代新的生活方式下,“青年夜校”恰似一个为“聚宝盆”,汇聚着各样的知识技能,让年轻人在下班后、闲暇时,拿出几个小时,便可在家门口的“夜校”上一堂公益课程,给自己“充充电”。在这里,他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同时,青年夜校也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经验和感受的场所,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夜校就像学校里的社团,我非常喜欢这里的氛围,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兴趣爱好,还能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夜校学员所说,大家在夜校里以同学相称,更是让中青年群体卸下工作角色,仿佛回到学生时代的纯粹,为夜生活增添了几分轻松欢快的节奏感。

让“青年夜校”的红火一时的“流量”,成为持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与助力,还需注重创新与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应不断推陈出新,引入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实用价值的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体验;在师资力量上,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让“青年夜校”走红更走稳,还要加强管理和规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护好学习型社会建设行稳致远。

青年夜校在东营“火出圈”,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的精神,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道路上走出的生动实践,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在未来,青年夜校将继续发挥这份充满青春活力的光与热,推动公共文化需求的升级提质,通过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文化供给等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做出更大贡献。(黄三角早报记者 刘海文)

责任编辑:杜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