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古城”“古镇”游热了!越来越像的古镇,如何突围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05-16 11:17:16
今年国内旅游市场成为消费领域一大亮点。仅“五一”假期出游人次就近3亿。随着国潮风的兴起,“古城”“古镇”游也成为旅游新风尚。
但火热之下,古镇也烦恼。“如今的古镇貌似都长一个样。”“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卖的都是同一套东西,简直旅游了个寂寞。”……此前,据《光明日报》报道,全国各地古镇的“查重率”高达99%,相关话题也登上了热搜榜。
“复制粘贴”化严重
对于古镇,大家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古镇游”兴起,周庄、丽江、凤凰等迅速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生力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时至今日,“古镇游”依然是游客走出“快”节奏,体验“慢”生活的高性价比出游目的地。
在某古镇,记者碰到一位江西来的陈女士。最近她忙着出差,便想着到古镇走走,放松一下。但一圈逛下来,只有手中拎着这一袋黄豆让她感兴趣。“这是当地原住民自己做的,在江西吃不到。其他的东西似乎大同小异。”
逛来逛去,古镇看起来都一样,仿佛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一点,资深古镇爱好者林可也深有感触。上大学时,她就爱游览古镇,全国各地的古镇几乎都走了个遍。最开始她很享受古镇里的风土人情。再后来她渐渐发现,古镇除了外立面不一样,里面吃的玩的差别不大。
感受不到当地风貌
“鱿鱼”“烤肠”“臭豆腐”成为古镇老三样
如今,“鱿鱼”“烤肠”“臭豆腐”成为古镇老三样,吹着“想你的风”,喝着打上地名的“竹筒奶茶”是统一标配。“白墙黑瓦或者青砖绿瓦,再加上小桥流水,在古镇里拍个照,如果不打地标,谁都认不出你在哪。”林可说,感受不到当地独有的文化风貌,品尝不了美味小吃,失落感一点点打消她对古镇的期待值。
在社交媒体上,有关古镇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的吐槽随处可见。“查重率”高达99%的建筑风格,商铺里摆满了哪里都能见到的民族服饰、手工银饰、丝绸制品等。高度雷同的美食和纪念品,让网友忍不住调侃“自己去的是一个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直言“这个古镇,下次不会再来了”。
古镇游火了,但“撞脸”严重的古镇,给人的体验感反而更差了。
“不少古镇运营仍保持传统运营思路,存在短板,影响了游客消费体验和重游率。”业内人士指出,创新性不足,“交互式、体验式、沉浸式”场景缺乏,“二次消费”供给不够,加剧了古镇类景区的“空壳效应”,让很多古镇看上去很美,但不好玩。古镇开发如何在文化和商业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媒体:做好传承与平衡,让文化和商业双赢
对此,光明日报认为,游客在古镇里,想看到原住民的生活状态,想感受的是古镇市井的鲜活,想尝试的是在地理环境和民俗影响下的特色小吃,以及体会漫长的历史是如何塑造当地文化的。可以说,古建筑、文化氛围、自然景观、本地美食……都是古镇旅游的精髓。但如果古镇的文化的展示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非是为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本身,文化也就成了旅游过程的符号,也难怪古镇旅游在渐渐失去魅力。
羊城晚报评论指出,千篇一律的“诗和远方”索然寡味。古镇开发追求商业利益可以理解。毕竟投资者需要商业回报,周边居民需要收入,地方经济也需要旅游业作出贡献。但古镇只有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持久吸引游客消费。而走同质化这条路,看似投资回报比较快,实则目光短浅,容易让游客“审古疲劳”,那么想持久赚钱就不容易。
北京青年报评论表示,古镇同质化实际就是“空心化”,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同质化导致古镇淡化或者丧失应有的韵味和价值。所以,迷失方向的古镇开发者,亟待回归“实心化”,真正打造属于古镇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同质化模式难以持久,因为游客不会花不同的钱欣赏同样的“风景”。
浙江日报评论指出,做好传承与平衡,让文化和商业双赢。古镇的特点在于“古”,游客选择古镇是为了古镇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和文脉传承。简单来讲,就是要维护古镇独特的灵魂不变。虽然表面来看,保护古镇的特色,要让渡很多商业利益,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镇的文化和古镇的旅游商业,谁是根谁是本?只有传承文化维护特色,才能维护古镇乃至周边全域旅游的“身价”,才能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商业两不误。
来源:潮新闻、央视财经、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羊城晚报等
责任编辑:王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