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航空航天全产业生态链条基本建成,争取未来5年产值过五百亿
闫丽君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4-05-17 19:12:31原创
闫丽君 烟台报道
5月17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聚力链式发展”主题系列发布会第四场——航空航天产业链专场。会上,烟台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志远围绕烟台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优势以及未来如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李志远介绍,近年来,烟台航空航天产业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快速起势,初步形成了“天上有星”“地上有箭”“海上有船”的产业布局。主要打造了三方面优势:
项目支撑作用持续彰显。坚持以高质量项目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总投资355亿元的26个重点产业项目已沿链集聚,聚链成群。火箭制造方面,东方航天港商业固体火箭总装基地实现投用,园区整体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总装总测能力;海上发射方面,我国首艘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成功保障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引力一号”完成首飞任务;卫星应用方面,“东方慧眼”星座启动组网,首颗业务星“烟台二号”发射入轨。烟台已串联起了从火箭、卫星研发制造到总装测试、海上发射、信息应用等各个环节,全产业生态链条基本搭建完成。
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强。成立航天产业发展智库,引进高水平专家32名,涵盖航空航天装备、火箭、卫星、测发控等各领域,向航天主管部门建言献策,为烟台市航天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实施创新引领,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引进打造山东微纳卫星创新中心、海上航天装备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15个,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产业配套功能持续提升。近年来,烟台市航空航天配套产业逐步发展,培育了513所、钛金科技、中集来福士等一批航空航天龙头企业,为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提供强大的配套支持。其中,航天513所是我国卫星分系统研制主力单位;钛金科技公司紧固件等3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万华化学、泰和新材等聚焦新材料应用领域与头部航天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南山航空铝材已成功进入波音、空客、中国商飞供应商体系。
面向未来,李志远表示,下一步,市国资委将立足“统筹、协调、服务、推进”职责,以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精神为指引,建立健全高效的统筹指挥体系和严密的工作承接机制,持续打造专业化工作团队,进一步聚集产业发展要素,激发产业发展强大动能。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规划引领,高标准谋划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优势领域,坚持前瞻布局,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瞄准国内商业航天发展前沿和趋势,充分利用航天产业发展智库支持,组织专家对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创新课题进行研究谋划,形成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充分依托海阳市、高新区、黄渤海新区、龙口市、福山区“互补、错位、差异化”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辐射带动星箭制造、空天信息应用、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电子元器件、航天文旅五大产业,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航空航天新业态,推动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更加丰富和立体,加快建设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
促进协调联动,全方位塑造产业发展新体系。依托航天513所、钛金科技、东方航天港集团、山东长征火箭等龙头企业优势,发挥“头雁”作用,激活“雁阵效应”。支持链主、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商业航天发展联盟,带动航空航天装备、星箭研制、空天运输等创新型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套、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提高专业化、特色化园区承载作用,采取“一区多园”“园中园”等模式,强化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为项目建设主体提供业务对接、资源导入等多维度服务,促进航空航天产业链条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
抓好项目招引,加速度积蓄产业发展新动能。利用烟台航空航天产业“有海上发射、有星箭制造、有数据应用”的全产业特色优势,推动与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跨省域合作交流,加强与航天科技、航天科工、星网集团等头部企业走访对接,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烟台。推动实施“135”计划,即:每年招引1个5亿元以上标志性项目,3个1亿元以上引领性项目,5个5000万能级以上支撑性项目,争取未来5年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过五百亿。
优化要素保障,多途径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充分发挥东方航天港省、市协调机制重要作用。从体制、资金、人才等方面争取更多资源。积极争取省级部门支持,择机开展异地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宣传烟台航空航天产业链的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和营商环境,招引具有产业协同效应的省属企业来烟投资合作。统筹运用好航天产业基金的资本和资源优势。帮助对接筛选产业链优势项目,稳步提高一期基金的投资进度,加快推进二期基金的市场化募集,为产业链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持续推进服务企业制度与产业链工作深度融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困难问题,建立清单,挂账销号,逐一化解,进一步夯实产业链发展要素保障。
责任编辑:武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