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以产定教 工学一体”,打造产教融合“潍柴”样板

张蓓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5-18 11:09:59

近年来,潍柴集团积极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构建了产业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形成了成熟的“以产定教 工学一体”潍柴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以产定教·工学一体”人培模式,做好“三新专业”建设。以产业需求定专业设置,以岗位子类搭建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确定教学过程,实现以产定教;紧扣集团产业发展,将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项目,企业工匠与学校老师共同带领学生在工厂车间与实训区实战演练。围绕潍柴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工业机械自动化装调(液压传动方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优化升级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加工、汽车维修等支柱专业,精准服务新能源、智慧农业、液压传动、智能制造等业务。

顶岗实习实施“1+3+2”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依托企业产业资源优势,秉承技能人才共培共育原则,联合用人单位探索实施“1+3+2”人才培养模式,“1”就是企业通识学习1个月,“3”就是专业技能提升3个月,“2”就是岗位赋能2个月,加快推进大缸径发动机装调、新能源动力总成、智慧农业、智能制造、质量检验等五大方向的人才培养。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打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品牌。积极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培养模式,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54项、市级奖项25项,其中,2023年获得国家一等奖3人,涌现出孙成群、万传霖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打造了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品牌。

目前,潍柴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

构建“4+8”产业学院格局,服务山重工片区企业。按照“学院跟着产业走”的原则,与潍坊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济南职业学院等12所高等院校共建潍柴产业学院,形成了“4+8”产业学院格局,建设省级产业学院3所,市级产业学院4所。覆盖面由服务潍柴本部为主扩至中国重汽、中通客车、山重建机、雷沃智慧农业、火炬科技、株齿、雷沃重工、新能源商用车等企业。

打造全链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工作,联合培养工程博士40余名、同等学力硕士300余名;与本科院校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培养试验(机械)工程师180余名,与专科院校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联合培养高端工匠500余名;建立继续教育学院,借助产业学院和集团校企合作平台,全面打造“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全链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市域高端装备创新创业平台,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搭建“两体一中心”平台,推动产教高效融合。与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全国智能化工业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潍坊市高新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联合组建高新区产教联合体,同时,投资成立了高端装备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通过建设“两体一中心”,充分发挥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各方资源优势,使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和院校学生就业等深入匹配,真正做到资源整合,协作配合,取长补短,形成政企校研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人才需求侧融入供给侧,支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蓓)

责任编辑:张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