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去标签化,残疾人大学生享融合教育

董卿  杨秀萍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5-20 21:32:37原创

5月19日是第34个全国助残日,很多人将视野聚焦到残疾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上。他们是不幸的,先天或后天,他们失明了,聋哑了,肢体残疾了;他们又是幸运的,在我国8500万各类残疾人中,他们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进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近日,在全国首个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本科高校——滨州医学院,2020级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中医学专业视障生冯豪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大学生活。

多媒体教室里,记者看到,冯豪可以利用语音辅助功能熟练使用电脑,并通过盲文讲义、图书进行阅读。通过读屏软件,他用指尖快速地拨弄着键盘,此时,电脑里的人声翻译以3倍快进的速度读取文章,这是常人难以听清的语音快进模式,可却是让他最舒服的语速。

“学校的无障碍设施很贴心,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整洁的宿舍里,冯豪还谈到了他的课外生活。他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关注球赛,尽管看不见,但体育比赛的精神和氛围令他着迷。除此之外,他还热衷于演讲、写诗等,还曾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斩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连续三次拿下国家奖学金。

“我可以自豪地说,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冯豪说,身为一名视障人士,虽然被人呵护,被人照顾,甚至被人“另眼相看”,但在内心深处,对这份额外的照顾,他是拒绝的。

许雯是冯豪的学业导师,初次带教盲人学生时,恨不得替他们包办一切,但她的学生们并不领情,“教会他们胜于帮助他们,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更多的是保障,而不是保护”。许雯说。

如今,许雯与这群孩子相处特别注重把握分寸感,在班级管理中立规矩、讲制度,毫不含糊。

“残疾医学生主动提出过,不希望被特殊对待,所以在培养方式上,除了会考虑生理上的障碍,我们对他们的培养与健全学生一样,这不仅有利于他们互相帮助,也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党委副书记巩雪梅向记者介绍。

在滨州医学院采访,记者看到,特殊学生的生活空间相对独立,教学楼、教室、图书馆、厕所、食堂、寝室等处,均实现了无障碍设施的全覆盖;他们的专用浴室,也采用无障碍设计;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康复基金,不少学生接受了康复手术,扔掉了相伴十几年的拐杖。

直面不同,同时也要创造“相同”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残疾人大学生在文艺演出、运动会和校园联谊等活动中,并不会被特殊对待,而是与其他学生一样参与其中;在课程学习上,除了部分视障生、听障生,其他残疾人大学生都混入一般班级,享受均等教育。

“多年来,学校努力探索具有滨医特色的办学思路,将平等、参与、融合、共享的“仁爱”精神融入教育、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残健融合、教康结合、学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自首届残疾人大学生入校以来,学校就安排他们跟健全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一起参与文体活动和学校事务管理,相互帮助、彼此扶持、健康成长。在开展教育教学的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个体化身体康复”和“专业化心理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新模式,实现了教育与康复的和谐发展,为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做出了有益探索。”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党委书记崔保华介绍,在这一模式下,融合的理念贯穿始终,只有把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放在共同的开放平台上,他们才能真正认识、了解自己,更利于他们走向社会。

眼下,滨州医学院医、理、工、管、教等学科正在逐步实现残疾学生招收的全覆盖。残疾人大学生从滨州医学院毕业后,许多成为医疗、科研领域的骨干,全校残疾人大学生均实现充分就业。

“在滨医,残健融合的理念融入整个校园,视障学生一样可以考取各类证书,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残疾人观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冯豪说。谈起职业规划,他很有信心:“优秀的学长、学姐给了我动力,不久前,我已经考取教师资格证,并积极备考执业医师考试,将来可以做医生或者教师;另一方面,我也关注新兴职业,有声读书主播或自主创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董卿 杨秀萍)

责任编辑:林文龙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