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驱车300里,我和博士一起下地种花生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2024-05-20 14:59:02

“我们团队要去东营,在盐碱地里播种花生。邀请您去看看,您有空吗?” 张佳蕾博士打电话向我询问。

“好啊!”我当即回答。

5月14日上午,汽车在开通不久的济(南)东(营)高速公路上奔驰。我跟随张佳蕾博士,赶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俗称东营基地)。

张佳蕾,是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万书波团队的骨干成员。这个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是花生栽培生理与生态,科研成果丰硕,近十几年来先后荣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发的多项新技术被列为主推农业技术,其中一项新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10项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榜单。

东营基地,距离省城济南300余里。中午,我们抵达目的地。

当天下午先在东营基地会议室里召开一个学术报告会。我旁听了半个多小时,然后走出会议室,打算去基地试验田,看看花生团队的博士们都在干什么,是怎么干的。

本来以为,出大楼往右,走不多远即可到达试验田。谁知,这东营基地太大了,总共有2200亩,仅南区就有1200余亩,加之一座座高大的温室大棚遮挡了视线,竟然不知到何处寻觅要采访的博士们。

这时,只见一名个头不高,身材瘦弱,三四十岁的女子正跟着一辆缓缓前行的轿车,往仓库里走。

我忙上前问路。“请稍等,一会儿坐着我们的车过去。”她说。

说话间,轿车开进仓库,司机师傅下车打开后备箱的盖子,“来,搭把手,把这几袋化肥抬起来,装上车。” 这瘦弱的女子,“秒变”为一壮劳力,与司机师傅抬起一个装满化肥足有上百斤重的袋子,装进后备箱,一连装了6袋。

后来,我才知道这瘦弱的女子是丁红博士。跟随她,我找到要采访的几位博士。

团队成员正在掘地,准备播种花生。

高华鑫博士用耙子平整土地。

他们正站在装满土壤的水泥池子中,挥动铁锨掘地。“劳动力紧张,今天找不到工人了,我们先干着。”领头的王建国博士说。

在这里干活的不仅有几位男博士,还有女博士高华鑫,一个柔弱娇小的年轻女子。

她介绍说,这些池子均呈正方形,边长是3.8米,总共有14个,都是用来做池栽试验的。自2019年春季开始,团队利用这些池子,开展花生玉米间作体系花生根果氮吸收与分配机制研究。

他们通过这套研究系统设置不同的氮供应强度,研究花生根系形态发育特征、根系分泌物变化、氮代谢相关微生物基因丰度以及荚果发育特征,试图从微生物-土壤-植物三个层次阐明花生玉米间作体系低氮促进花生根果氮利用的机制。

“说起这套系统,除了您看到的地表试验池,在地下还有一些试验设备呢!”高华鑫说着,领我走到试验池子的一端,打开一扇门,进入一个地下通道。

众所周知,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农作物。平时,我们无法见到地下结果的过程。

透过通道一侧的玻璃看到,有一个个方形的空间。地上生长的花生开花之后果针下扎到“土壤”中。科研人员借助高清摄像头,即使远在外地,也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果针膨大、果实发育的过程。

5月15日早上,团队科研人员早早起床,洗漱、吃饭。不到7点,他们就赶到了另一片地里。这是面积20多亩的农作物高产创建试验田。

平展松软的田地里,一台机身呈红绿黄黑四色的多功能机器在缓缓前行。

张佳蕾博士介绍,这台机器工作效率很高,一次可以完成起垄、开沟、下种、覆土、铺设滴灌管、喷药、覆膜、膜上压土八道工序。

王建国博士给刚播种的花生覆土。

南半部,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播种方式。前面,两名工人蹲在沟底,在垄上放置一把PVC标尺,按照株距10厘米的要求,一粒粒点播花生,王建国博士跟随其后,手持铁锨,铲土覆土。

张佳蕾说,这片试验田的南半部,主要做品种(品系)对比试验。总共有80多个品种(品系),每个品种(品系)播种0.1亩地。有的每穴播两粒种子,也有的播一粒种子,行距、株距要求也各不相同。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智能化颇高的机器无法施展本领,只好采用人工播种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的试验设计要求。

当天下午,微矿粉系列土壤改良产品试验田里,王佳伟博士、于伟家博士正蹲在地上,一粒粒点播花生。

微矿粉本来是采矿产生的废弃物,如今却被农业科研人员视若宝贝,拿来改良土壤。

于伟家博士说,他们正在开展试验,用微矿粉作垫层。先把盐碱地表层的土壤挖走,铺上一层5厘米或10厘米或15厘米的微矿粉,再填上土。由于经过纳米技术处理的微矿粉颗粒直径只有5微米至10微米,能够阻断地下的水分向上“流动”,盐随水走,同时也就阻断了盐分的上返。其次,把微矿粉施入土壤,二者结合形成团粒结构,达到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的目的。另外,微矿粉含有钙、镁、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施入微矿粉,可以补充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王佳伟博士接着说,脚下的这片微矿粉产品试验田,有5亩大小。针对土壤盐碱化和连作障碍问题,他们采用生物有机肥和微矿粉产品,研究其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效果,试图揭示产品对典型中低产田土壤的调理机制。

王佳伟博士(左一)等人在播种花生。

5月16日,团队成员移师台田,开展试验。我在现场看到,这块台田,四周有一条深沟,中间是堆土筑成的高台。沟中已经蓄水,可以养殖鱼、虾、蟹;高台上将种植花生等农作物。这就是俗称的“上粮下渔”模式。

王建国博士介绍说,自2021年开始,花生团队在18亩盐碱地台田上开始试验。他们应用长期定位原位监测研究方法,结合生理生化分析技术,研究盐碱地台田中花生带状轮作种植(花生||玉米、花生||谷子、花生||高粱、花生||油葵)对盐碱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及生理机制的影响。

至今上述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结果。例如,团队科研人员分别在含盐量为0.3%、0.5%的盐碱地里,采用花生-油菜轮作模式,经过了数年试验,有望鉴定、筛选出耐盐性花生品种。但科学研究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期盼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将走出试验田,进入示范阶段,进而大面积推广,促进花生等农作物增产提质,农民增效。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通讯员 唐朝辉

责任编辑:刘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