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砂掌”VS“无影手”!小满时节,炒茶高手“桃林论剑”
郭杰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2024-05-23 14:09:04原创
抓、抖、搭、推、扣、揉、压……5月21日,一场炒茶大赛在诸城市桃林镇举行。
上午9时许,来自全市的14名制茶高手带着各自制茶的独门“秘笈”,一人一锅,按照摊晾、杀青、辉锅、烘焙、提香等步骤,埋头加工着自己带来的1斤鲜叶。
来自全市的14名炒茶高手参加比赛。
“茶是我们两口子凌晨5点去茶园采来的,做的是碧螺春。”前来参赛的桃林镇下张家沟村网格党支部书记、南山茶叶合作社理事长刘作善介绍,为了保证碧螺春的品质,需要在芽尖刚冒头时就摘下,采摘方式为一芽一叶,一斤茶青两人耗了一个多小时。
“炒茶没有会不会,只有好不好。”57岁的刘作善炒茶已近20年,双手老茧丛生。他说,炒茶看似简单,但技艺、诀窍就在一个个一看就会的动作中。就以火候来说,今天用的电锅上就两个500W的开关,什么时候关、什么时候开,开一个还是开两个,各人有各人的门道,但就在开关之间,炒出的茶味道各异,高下立判。
下张家沟村网格党支部书记、南山茶叶合作社理事长刘作善在比赛中。
技艺决定口感。碧螺春的手工炒制很考验炒制者的功力。刘作善说,制茶讲究“看天做茶”“看茶做茶”。炒茶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和鲜叶状态,使用不同的手法、调节精准的火候来炒。
比赛现场,不单是刘作善,其他炒茶选手也都按照传统制作工艺进行着杀青、揉捻、翻炒、烘干等制茶工序。原本鲜嫩的茶叶渐渐变干,成为条状,最终变成了形态优美、品质上乘的成品茶。赛场内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炒制好的茶叶。
手工炒茶是技艺,更是传承。刘作善表示,手工炒茶全凭双手感知茶叶温度,靠视觉观察茶青颜色,靠嗅觉把控茶叶品质,这不仅是一名制茶师的手上功夫,更是传统制茶工艺和茶文化的传承。
在现场,年龄最小的参赛者王荣,29岁,来自桃林镇山东头村的颖青茶厂。别看年轻,她的炒茶技艺可不生疏,双手放进200多摄氏度的铁锅面不改色。只见她不时从锅中抓起茶叶,再将茶叶轻轻抖落到锅底,如此循环往复,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在长达80分钟的“全手工炒制”后,山东省茶叶学会、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专家组成的裁判团各司其职,评外形、看汤色、闻香气、品滋味、观叶底,对各选手上交的成品干茶逐一比较打分,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并进行了颁奖表彰。
评委认真打分。
作为手工炒茶大赛的举办地,桃林镇始终把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富民强乡的特色产业来抓。全镇共发展茶叶种植社区11个、专业村4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36家,茶园面积3万余亩,其中含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基地1处,省级无公害茶叶基地6处,每年可带动4187户茶农增收。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刘煜 王晓菡 李龙飞
责任编辑: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