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儿童节特别策划|反校园欺凌,给孩子们送上“特别的礼物”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4-06-01 15:34:01原创

编者按:又是一年儿童节。5月31日,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把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放到国家层面来关注。今年儿童节,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聚焦“校园欺凌背后”的问题、办法及思考,旨在进一步呼吁和唤醒社会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过上真正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巩悦悦 济南报道

近日,教育部持续开展的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让“校园欺凌”话题再次跃入大众视野。据了解,国内第一个有关欺凌的科学研究发生在2002年,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文新等针对山东省9205名城乡中小学生作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专门调查。调查显示,近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有欺凌或被欺凌的问题。

相较于22年前,这个现象有没有减少?很多家长还关心,如果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能不能让他打回去?哪些孩子更容易受到欺凌?被欺凌的负面影响究竟能持续多久?中国心理学会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委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亮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

山东也成立了“校园欺凌研究中心”

“校园欺凌研究中心的成立,与2002年那次调研有很大的关系。校园欺凌这个领域,主要是在学术圈开展的研究。”陈亮介绍,成立于2017年的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一直在济南20所中小学进行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我们是想用实证的方式,来检验校园欺凌和治理的全套研究方案有没有效、能不能减少欺凌事件。”

2002年至今,校园欺凌现象有没有减少呢?陈亮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用了一组数据:在2002年的调查报告中,约有16.5%的学生会受到他人欺负,4.1%的学生会欺负他人。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了全球调查,其中就有关于中国的。调查显示,在北京约有20%的学生,每个月会受一次以上的欺凌;在杭州约有31.8%的学生,每个月会受一次以上的欺凌。”

相比22年前,校园欺凌的现象不降反升了?

陈亮表示,校园欺凌数据上升,有个原因必须要考虑,那就是大家对欺凌的认知度上升了。以前不把它当作欺凌事件,现在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它当成欺凌事件曝出来。

调查:为什么欺负别人?有的是为获得“受欢迎地位”

经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注意到,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有一些特定的个体、环境特征,以及发展背景等方面因素。

哪些人更容易受到欺凌?陈亮介绍,从个体特征来说,一些特殊的长相,比如肥胖、口音等问题都可能会招致同伴的欺凌。此外,受欺凌者往往很少得到父母关爱,在校与同伴关系不好,通常是一个人。

在到学校的访谈中,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通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去跟老师、家长聊哪个孩子受欺负了,对方总会补一句,“不欺负他才怪,他活该受欺负”。

陈亮认为,有人常谈到“受欺凌者是不是活该”,这其实是“受害者有罪论”。

受欺凌者本身,可能有身体不灵活、邋遢不讲卫生,甚至容易去招惹别人等特点,这就被一些人理解为“他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所以该受到欺凌”。“但从欺凌干预的角度来说,受欺凌者是被动的一方,要教会他如何保护自己。”

“光这样做还不够。”陈亮介绍,还要传达给学生们一种观念,欺凌是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要教给学生,什么才是恰当的行为方式,“减少欺凌行为,才是欺凌干预的关键。”

那么,欺凌者为什么要欺负别人呢?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调查发现,有些可能有特定原因,比方说他就是有冷酷无情的人格特质,就想要伤害别人。他对别人受到的伤害无动于衷,更不会觉得痛苦。陈亮认为,对于这样的个体说教是没用的,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具备共情和了解别人痛苦的能力。

陈亮调查发现,有些孩子其实想通过欺凌行为,获得受欢迎的地位,比方说让班里人都听他的。这类学生,可能仅仅把欺凌当成一种手段而已,“如果班级能形成一种好的氛围,大家都形成一种欺凌者不受欢迎的共识,这些人自然就不会表现出欺凌行为了,他可能会用其他方式获得同学对他的喜爱和关注。”

难点:对欺凌没有正确认识,往往事发后才介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5月至今,教育部几乎每年都会出台“欺凌防治”相关的文件。2019年虽然没有专门发文,但在下半年针对各地防治工作进行过专门督导,检查了各地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但落实到具体学校,执行情况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校园欺凌问题,其实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整个成人社会建立平等相待、以诚相待的亲密关系,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社会基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校园欺凌的难点不在学校,而在社会。

陈亮注意到,现在各地对欺凌事件已经有所重视,但还是不够。往往是媒体报道出来一个欺凌事件,教育部门或学校对此做出回应,“校园欺凌不是一个常规事件,我们在意识上没有形成一种防治它的常规工作。”

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校园欺凌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等发生了再去解决,可能有些事就无法挽回了。因此,陈亮认为,要想防治校园欺凌,必须要像正常上课一样每天进行,应该作为常规教育的一部分。

“家长也该对校园欺凌有个正确认识。比如,有些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跑回家跟妈妈说,却被指责‘你别招惹他不行吗,谁让你去招惹他了’。就这样一句话,孩子从此可能再不敢跟她说这事儿了。”陈亮介绍,家长之所以做出这种反应,是因为他们没有应对欺凌的办法,也没有这种意识。“还有些孩子在学校欺负了别人,家长认为不吃亏就行了,这其实也是种错误的认识。”

因此,全社会既要重视欺凌,也要对欺凌有个科学的认识,知道欺凌是什么。

“欺凌防治的另一个难点,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陈亮介绍,受欺凌者被欺负后该怎么办?当着他的面把欺凌者打一顿,或者让欺凌者的当面道歉,其实都未必是好的解决办法。欺凌者欺负了别人,就要开除他吗?这不可能。要对他进行法制教育吗,有些事根本到不了这个程度。

这就意味着,有时老师对欺凌者的心理辅导或班级氛围的建设,远比见面谈话、惩戒教育有效得多。陈亮说:“这些手段需要专业培训,但目前来说,老师们在接受这方面的培训很欠缺,家长对此的了解也少一些。”

在这两个难点的基础上,还有第三个难点。那就是对于欺凌事件的界定,即:出现一个事,它究竟是不是欺凌事件。

陈亮介绍,一些极端事件,通常被界定为欺凌。尤其是网上报道出来的,十几个孩子围着把一个孩子打一顿,这是欺凌。但如果班里有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欺凌他、抢他东西了,这又算不算欺凌呢,老师该如何去界定?

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认为,校园欺凌与一般的同伴冲突不同,解决办法也不一样。如果两个孩子打架,“各打50大板”教育一下就可以了,但欺凌事件有特殊性。

陈亮认为,和一般的攻击伤害行为相比,欺凌最大的特点是力量的不均衡性,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弱欺寡。如果不具备这个特征,就很难说是一个欺凌事件。“如果是欺凌事件,学校老师不该息事宁人,而是应该对受欺凌者进行更多心理上的安慰、辅导,缓解他受欺凌之后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对待欺凌者,更多的是要引导他作出行为上的改变。”

影响:受欺凌者受伤害大,欺凌者也没好到哪去

作为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的一员,虽然长期进行校园欺凌防治相关的研究,但每次一谈到这个话题,陈亮还是会觉得沉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采访省内外多位中小学老师后发现,大多在小学、初中遭遇过校园欺凌的学生,在高中甚至成年时的某个阶段,会突然爆发出来。幼年、少年时被欺凌,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最终能不能消除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一旦发生了校园欺凌,实际上对双方发展都不利。“从过去的统计情况来看,主动欺凌的一方,后来的发展情况更差。而被欺凌一方,有可能会转换为主动欺凌一方。因此欺凌一旦发生,将在双方身上产生难以消除的影响。”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受欺凌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陈亮分析,受欺凌者不仅仅会害怕、焦虑,还会有抑郁等情绪问题,严重的还有自杀倾向;还可能带来出现逃学、旷课等违纪行为。“他上课会担心下课该咋办,放学了怎么办,因此上课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业势必要收到一定影响。另外,受欺凌者可能会产生头疼、胃肠痛等健康问题,有些甚至会影响到大脑发育、基因表达。”

受欺凌带来的危害非常多。但实际上,欺凌者也没好到哪里去。

国外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欺凌者的人,其中60%的人在24岁以前可能会有一次犯罪经历;35%-40%的欺凌者,在24岁之前可能会有三次及以上犯罪经历。“这个研究结果足以给我们很大震撼。相信这样的结果,最多可能知识一个数字上的差异,不会有质的差别。”

被欺凌的影响能持续多久?陈亮坦言,不太好说。有些研究表明,童年时的受欺凌经历会持续到成年的职场之中。因为在成年人在工作场所中,也会有欺凌和受欺凌的现象,且持续性很长。

有研究表明,如果受欺负经历停止了,在孤独感指标上可能会有好转,但在社会满意度上不见得能转好。

“有些个体本身就是敏感体质,即便受欺负事件停止了,他的适应状况也很难得到改善。当然也有一些个体的复原率较高,在受欺负事件停止后,他们的适应状况或有较大改善。”陈亮说。

责任编辑:巩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