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谓东阿?
大众新闻客户端 胡磊
2024-06-02 17:31:47原创
东阿,地处泰山脚下,黄河之滨,是江北水城 两河明珠——聊城的东大门,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邑。东阿不仅历史悠久,更是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晏子治阿,北杏会盟,才高八斗的曹植东阿封王都在这里,中药瑰宝阿胶更是出自这里,也是中国喜鹊之乡、杂技之乡、黄河鲤鱼之乡、油用牡丹之乡,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省级文明县和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
美不胜收的东阿
这座千年古邑,为何叫东阿呢?
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前4500年——前2500年),东阿区域就有人类活动聚居。境内现有香山、青冢子等大汶囗文化(前4500年——前2500年)和龙山文化(前2500年——前2000年)遗址多处,属东夷势力范围。
春秋时,置柯邑,原属卫国,后属齐国。东阿之名,始见于《春秋•庄公十三年》(前618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杜预注:“此柯今济北东阿,齐之阿邑。”战国时改称阿邑,仍隶齐国。
柯邑,由何而来呢?
柯,字出金文,文献典籍释本义为斧柄。《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从《诗经》《国语》引文中,都可知“柯”指伐柯之意。宋代《古今姓氏辩证》:柯民,今望出齐郡。明代嘉靖《姓考》云:齐国一位大夫的食邑在柯泽(有人称是姜子牙后裔封邑),因以地名为姓。柯民族居之西北向有湖,故称柯泽,这就是春秋时被称为柯的由来。
柯邑为何又改名阿邑,最终定名为东阿呢?
东,方位字。字出甲骨文,字形像囊中盛物两端束紧之状,当为古橐子。卜辞借为方位词。阿,字出金文阿武戈。本义为山阜弯曲处。东阿,因古代境内西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曲形成陵阜,故曰阿;又因阿邑位于西阿(在赵国境内)之东,故曰东阿。西阿因没有置邑,也就慢慢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柯改名为阿,是在春秋时期该地权属更改导致。史载,在古东阿西南有一个大泽,卫国人称其作“柯泽”,古东阿属卫国和鲁国时称“柯”。春秋末年齐国夺得了此地,齐国人称这个大泽改称为“阿泽”,因此亦改称“柯”为“阿”。《读史方舆纪要》引杜预曰:“东阿西南有大泽,即阿泽也。”[(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兖州府下》,中华书局,2019年,第1494页]《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阿泽·柯泽》称:阿泽即柯泽[戴均良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阿县》,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1622页,第2026页。]。
阿胶世界
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汉置东阿县(治今阳谷县东阿镇),仍属东郡。直至南北朝后魏,县城均在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后因黄河冲淤而废弃。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县治东迁20里。《山东考古录》有载。《续山东考古录》:“自是及唐,东阿未徙治”近500年”。宋开宝二年(969年)因黄河水患,县治迁南谷镇(今山东省平阴旧县),原县治城址深淤地下,无从考证。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县治再迁利仁镇(今平阴县大棘城)。金天会十一年(1133年),县冶迁大清河北岸新桥镇(今平阴县单庄乡旧城)。明洪武八年(1375年),县治迁谷城(春秋时名谷邑,秦名谷城,东汉为谷城县治),县治始称东阿镇。1947年10月,因东阿县抗日战争时期,累遭日军破坏,东阿县治迁驻铜城镇(即今治)。
东阿名人辈出,人文始祖仓颉、战国名相晏子、明代帝师于慎行、苫山刘家一门三进士等载入东阿史册。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曾封东阿王,并创作了“鱼山梵呗”,使东阿鱼山成为中国佛教音乐发源地而享誉海内外。鱼山为省级地质公园,鱼山曹植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山梵呗”、“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阿曹植墓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说东阿,必然要说到阿胶。阿胶最早的药用价值开始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了阿胶对于治疗各类疾病的作用。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轻身益气”。唐朝的 《唐新修本草》标志着阿胶的药用价值第一次载入国家药典。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阿胶称为圣药,记载“弘景曰:阿胶, 出东阿,故名阿胶”。 经过整理,关于阿胶的古代经典名方更是多达3200余。(胡磊 编写)
责任编辑:薛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