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观澜亭|破解陪护难题,“无陪护”病房如何推广?

热点新闻 | 2024-06-04 13:15:13原创

修从涛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住院陪护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很多患者家属来说,亲自陪护没有时间,请护工花费不小,不知如何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忙乱”这一困境。近日,“无陪护”病房再度引起媒体关注和网友热议。

所谓“无陪护”病房,并不是无人陪护,而是取消以往家属或自聘护工的陪护方式,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由医护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共同承担。

实际上,“无陪护”病房并非新事物。早在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就提出“不依赖家属或家属聘护工照顾患者”。此后,国内部分医院曾掀起探索“无陪护”的热潮。

“无陪护”病房之所以会再次受到关注,是因其切中了当下的现实痛点。

在社会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下,老年人住院照顾不得不依赖市场,据有关调查,在一线城市提供一对一服务的护工价格是每天300元左右,高额的请护工费用对普通家庭来说压力不小。相比之下,在一些医院的“无陪护”病房,费用一般在每天百元左右,比请护工的费用低许多。

据悉,目前医院里的“无陪护”病房多采用与第三方陪护公司合作的模式。在有的医院,一名护理员大约需要看护3-5间病房,每间病房有2-3名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护理员配置。推行“无陪护”模式后,病房只有患者和医护人员,医院的整体管理成本随之降低,还减少了院感的发生率。可以说,这种集约化的护理方式,对医院、患者、家属、护工管理等都有好处。

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无陪护”病房适合进行大规模推广吗?从目前实践来看,有医院坦言这一模式似乎并“不是很成功”。仔细琢磨,其原因无外有三。

首先,公众的忧虑核心在于“无陪护”病房能否达到患者和家属的预期。“无陪护”病房一对多的服务模式仍让人心存疑虑,有家属就表示,“很多重症病人一分钟都离不开人,不能接受一对多的陪护”;也有家属担心护理员不专业,“一对多的护理无法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

其次,“无陪护”病房与传统伦理观念有错位。在传统孝亲观念里,对亲人生病的亲自照护是亲情的体现,尤其是子女侍奉病床前,历来被视为是孝道。将亲人完全“交给”医院,这对患者家属来说,存在心理和伦理上的挑战。同时,由于家属对于医疗过程的参与感降低,一旦发生意外,也不排除增加医疗纠纷的可能。

此外,还有一个更现实的成本问题。“无陪护”病房并不是无人陪护,也不等于“无成本”陪护,家属需要缴纳专门费用给医院或第三方护理机构。尽管这种“无陪护”病房的照护费用,比专门请护工的费用要低很多,但在治病之外的这部分额外费用,对一些家庭来讲仍是不菲开支。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无陪护”病房有其实施的重要意义是可以鼓励一些医院通过设定一定比例的方式开展探索,在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愿前提下,作为一种补充性的住院服务选项。但在该模式推广前,“无陪护”病房的医护培训、陪护标准制定,以及“无陪护”病房成本是否可以统一纳入医保等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开展研究,形成有关制度更能打消公众疑虑,进行推广。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修从涛)

责任编辑:刘宪伟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