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黄河首尾的清澈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06-06 11:15:16

梅尔

说起黄河,我会想到陕西和河南地界里那宽广而缓流的黄河水面,也会想起甘肃兰州那水流湍急的河面,更会想到年轻时听到的那首兰州口音的诗朗诵:“啊——,黄河,俄的娘啊,你咋那么黄来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能算一首诗,只能算是几句感叹。但我笃定地认为这是我听到的歌颂黄河的第一首诗,是从一个年轻小伙子的口中听到的,当时的他惊奇地看着车窗外的黄河水面,忍不住展开双臂发出了这样的惊呼。

当时列车正行驶在三门峡东,坐在列车中的我第一次出门到北京去求学,张着双臂朗诵诗的小伙子就坐在我的对面,他惊奇的神情和那浓浓的口音让我知道了他是甘肃人,与我的家乡青海是邻居。黄河就是从青海循化流经甘肃海石湾后进入甘肃省会兰州的。兰州市的黄河边上便有了“黄河母亲”的雕塑:怀抱儿子,静卧在黄河边上,无声地宣誓着华夏民族母亲河的主权。

“天下黄河贵德清”,这是一句诗,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从青海贵德流出后就开始变黄了,且越来越黄,一路滚滚北上,途径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直奔渤海而去。鲜少有人知道,黄河在入海之前会拐出一个清澈的弯来,这个弯就是聊城市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的太平新村。

太平新村,一个在地球上并不起眼的村庄,从五十年代起就担负起了黄河水的沉沙任务。为了缓解北京、天津、和河北等一些地区的用水紧张,太平新村就挑起了沉沙的重担,将黄河之水源源不断地向首都及其周边几个地方输送过去。经过沉沙后的黄河水又以贵德的模样清澈地流向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等地,成为生活用水和饮用水......。

沉沙,使波涛汹涌的黄河安静了下来,使黄泥夹杂浑浊不堪的河水清澈了起来,使一直奔腾着向渤海挺进的一部分黄河水停留了下来,使几座城市几个地区的用水轻松了起来,但却让太平村陷入了无法逃避的漫漫黄沙之中......。沉积起来的沙开始肆无忌惮地向四周蔓延,在风的裹挟中肆虐万物,土地开始不断沙化,花朵也在不断枯萎,太平村不得不两度搬迁,这个曾经产生过英雄和先烈的村庄不得不在贫困线上挣扎,这片曾经抗击过日本侵略者的土地不得不迎面黄沙,那副“血换太平”的匾额在他们的视野里却越来越清晰,他们是英雄的后代,他们是先烈的后代,他们的先辈在这片土地上演绎过抗击日寇的伟大壮举。“太平庄保卫战”做为聊城人抗击日寇的一场战斗已清楚地被记入了史册。做为英雄的后代,胸腔中跳动着不屈的心脏,脉管里流淌着抗争的血液。他们不会在黄沙面前低头,更不会被黄沙吓到,于是他们开始治沙抗风战饥饿,植树种草抗黄沙。信念一旦产生,就得有为信念而战的勇气,何况他们的身体里原本就遗传了英雄的基因。

引黄(位山灌区)留沙是造成聊城土地沙化的又一重要原因,而太平村就是引黄留沙工程的主要区域,五十多年前立沉沙池开始,太平村的人就将自己推到了“沙窝窝”中。一九八零年,为了响应引黄入灌工程,太平村进行了第一次的整村搬迁,搬迁到了一公里之外。据一些上年纪的村民回忆,当年他们靠铁锹和推车建设了沉沙池,也清理了沉沙池,当时的村民们可谓情绪激昂,热情高涨,一个个自带干粮,同睡窝棚,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就为了过上吃穿不愁的幸福日子。可事与愿违,搬迁后的村庄并没有改变多少黄沙漫天的境况,随着岁月的流逝,黄河水沉积下来的沙土不断地堆积在村庄周边,从沉沙池中清理出来的淤泥也不断地堆积在村庄周边,终于,整个村庄完完整整地掉进了沙窝窝里。每逢雨天,四周的雨水冲刷着黄沙泥土倒灌进村庄,村庄泥水集聚,水坑连连,加上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们根本无法出行,害得村民们苦不堪言。更为难堪的是,村民们的生活并没有改善多少,地里的庄稼每年经过风沙的肆虐后产量大减,即将开花的青苗一场风雨后横七竖八地倒在地里,甚至被泥沙掩埋,消失的无影无踪。饥饿,贫困,依然是太平村人无法摆脱的困境,很多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谋求生计。

2010年,根据聊城市出台的滩区迁建,太平村以此为契机,将村庄进行了第二次整体搬迁,搬到了已经在沉沙堆积下抬高了18米的原址上,从而成为了聊城市海拔最高的村庄——43.7米。经历了这两次搬迁后,村民们对祸害他们的黄沙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肩负的沉沙任务有了新的想法。他们不再听天由命,也不再顺从天意,而是大胆设想,主动出击,全面进行抗风治沙。植树,是村民们在与黄沙斗争的几十年中总结出来的主要经验,为了保住那一点点的治沙成果,他们开始在村庄周围植树,在田间地头植树,植那种既能阻挡风沙又能加工实用的大树。一年,两年、三年,栽种在田间地头的树终于长大了,也终于开始防风固沙了,而这时候,地里的农作物收成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他们由原来的颗粒无收逐渐开始产生效益。很快,大家便认识了植树带给村庄的巨大变化。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提出和扶贫工作的展开,2021年,东太平、西太平两大自然村合并为太平新村,自此,这个村庄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太平新村人认真规划自己的村庄建设,他们引进人才发展经济,召唤那些奔波在外的年轻人回家创业,原本这些人都已经离开村子,在外也已经混的风生水起。可在家乡建设的召唤中他们纷纷回归,开始在他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亩三分地上施展才华,放飞青春。

太平新村现任的领头雁就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是根据聊城市提出的“归雁兴聊”计划召唤回家的,她的到来无疑给村庄增添了新的力量。短短两年,太平新村的集体经济迅猛地发展了起来。原本只是种树种麦的村庄开始试种各种经济作物,并且在领头雁的带领下发展林下经济,他们地上种食用菌,松茸、羊肚菌、灵芝等,地表种绿叶菜,地下养金蝉等等。在新一代村领导班子的计划下,一直受黄沙困扰的这片土地完全活了起来,仿佛有了灵气一般,由原来只有二百元的亩产收入像孙悟空翻筋斗一样翻了好几番,收益竟然达到了4万元,纯利润也达到了2万元。这是老一辈村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却被新一代的村民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乡村振兴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一个美丽和谐的太平新村呈现在了大家面前。棚子里的法国百合已开始在五月绽放,硕果累累的杏树早已经点头哈腰地立在了路边,七十岁的本家婶子用棍子支撑着藏在一串串杏子后面的枝条,担心来一场风雨会把即将成熟的杏子吹落。

我们吃着桑葚和杏子跟着“领头雁”参观整个村子和沉沙池,聆听着发生在村庄里的抗战故事和振兴近事,悲壮和欢笑交替不断。最后我们悠闲地坐在很有艺术感的公交车站拍照,装出东张西望候车的样子听她炫耀聊城市第一个通公交车的这个村庄......。

沉沙和沉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今已经轻松解决,沉积的黄沙不再沙化土地了,还被现在的年轻人充分利用起来种植瓜果蔬菜,栽培鲜花树木,早已经由废变宝了。

黄河从青海贵德出来后就不清澈了,混着泥沙一路北上,奔腾了数千公里后便又清了,不是自己清的,是在太平新村沉积清的,这里融入了太平新村三代人的心血和故事。

凝望沉沙池中那清澈的水面,来自黄河源头的我又一次想到了青海贵德那清澈的黄河水。近二十年前,为了防止黄河源头的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稳定,居住在黄河源头的牧民们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固守的家园,迁移到了城市边缘。离开故土,改变生活习惯,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这得做出多大的牺牲?没有人仔细算过这笔账,他们毫无怨言地离开了故土,至今他们还在生活转型的途中行进。很多老人依然不能进行汉语交流和沟通,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他们却从不抱怨,坚定地相信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幸福吉祥的日子。他们维护的是源头的水资源,也是华夏民族的团结之心;同样,几十年来,居住黄河之尾的太平新村人,为了治理黄河沉沙导致的沙化土地,将沉积后的清澈河水输送给北京、天津等地,他们奋战了44年三代人。如今,终于攻克了困惑他们几十年的难题,解决了黄河问题。44年中,他们与黄河源头的人一样的无怨无悔,一样地将黄河当成了母亲来爱。他们沉的是沙,也是华夏民族的凝聚之心。

一时间,黄河首尾的两湾清澈让我遐想万千。

责任编辑:张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