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屋文集 | 清风徐来香满室——朱耷《荷花水鸟图》赏析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6-11 15:25:58
文/李方玉
八大山人的荷花与前人有所不同。他从不画红荷,而是以画白荷面世。他常把荷花荷叶处理在画幅的上部,荷梗或由下出之,或放笔拖下,画面疏朗空旷。其荷叶阔笔横扫、墨汁淋漓,与洁白秀润的荷花相得益彰。长长的荷梗,用笔中锋,以篆书入画,其荷叶的正反转侧、用墨的深浅浓淡极富变化。他的荷花有的配以鹭鸶翠鸟,有的配以鸳鸯、水鸭、游鱼,有的佐以大石,有的无一它物。其简者只一鸟一莲蓬,或一花一叶;其繁者则洋洋洒洒,荷叶满塘,森然葱郁。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描述朱耷的荷花说:“尝写菡苕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
朱耷这幅《荷花水鸟图》,是一幅画面简括、意境深幽的水墨作品。画面右上都是前后两层大片残破的荷叶,3朵盛开的荷花半掩于荷叶之后,幼嫩的小荷叶由两片荷叶间斜出倒挂,右下角两荷梗弯曲而上;一荷梗伸至画外,一荷梗上着一刚开放的荷苞。小荷叶下一石一鸟,石下横抹数笔为地为水,又落三五竖笔写草,极其简括洗练。八大山人以绘画表达他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抑郁。他的画大多富有寓意,常常采用民间通俗的比喻,意思多幽奥隐晦,借山水树石,花鸟虫鱼来表现自己。
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年),江西南昌人,是明皇室后裔。他少年得志,应科举而被荐为“诸生”,然而在19岁时,明亡;翌年,丧父。由于政治的挫折和家境的败落,不得不落发为僧,讳莫如深地隐居起来,以遁世忘年的态度,表示不与清代统治者合作的决心。他不能以武力反抗,只得寄情于笔墨,以抒写强烈的抗清思想和亡家亡国的悲愤激情。
朱耷的艺术根植于现实生活,然而他画的物象不是自然的描摹,而是经过大胆取舍、夸张、变形的艺术形象。他不画春光花影之中喜悦喧鸣的鸟,而画“枯柳孤鸟”、“枯木孤鸟”、“竹石孤鸟”、“荷花孤鸟”,且画鸟只画一只,鸟眼常画成方形,眼珠向上,表现了一种所谓“白眼看青天”、“白眼向人”的神情,表示他对统治阶级和权贵们的蔑视。
这幅画中的水鸟亦只画一脚,缩头缩脑,似睡非睡,形象怪诞。整个画面的意境是静的,然而上大下小的怪石,弯曲流走的荷梗却又颇有动感,寓动于静;前浓后淡的荷叶,层次含混中有分明,分明中有含混。在疏密的安排上,大疏中有小密,大密中有小疏,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似有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此画简括,构图缜密。荷花由画中一隅而生,大开大合,使得画外有画,画外有情,意境空阔,余味无穷。其用笔清脱含蓄蕴藉,淋漓痛快。画中左上角只题“八大山人写”5字。他59岁至80岁之间的作品都签署“八大山人”4字。他还惯将“八大”和“山人”联写成既像“哭之”又像“笑之”的奇特字型,不是无缘的笔墨游戏,自有其难以明言的衷怀。
八大山人的书法,广学前辈大家钟繇、王羲之父子及孙过庭、颜真卿等,博采众美而又独标一格,具有点画流美、清新疏落、挺秀遒劲的风神。此幅名款即具有凝重圆润而又灵动的特色。全画钤姓名章、压角章共5处,都恰到好处地起到色彩呼应和稳定构图的作用,是去一不可的。
郑板桥曾题朱耷画道:“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画格是人格之投影”,八大山人之画,是他悲愤凄凉心灵的再现,是他内心巨壑里隐约的呼喊,情感的倾泻。所以这幅荷花水鸟图,除以荷花表现自己静远澄澈、孤傲高洁的品质外,亦隐约地流露出他那愤世嫉俗的情怀。
(原载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外名画欣赏》一书)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