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红动黄河口12|开辟垦区抗日根据地

红动黄河口 | 2024-06-17 11:22:45原创

来源:黄三角早报

1940年9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将清河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许世友任旅长,刘其人任政委,杨国夫任副旅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马千里任参谋处长。11月初,许世友、刘其人等抵达清河区,在滨县刘春家村与杨国夫、景晓村、徐斌洲、李曼村等会合,共同研究了部队整编与根据地建设问题。几天后,清河区主力部队集中于广北的北隋、牛家庄(今均属东营市东营区)一带,召开整编大会,正式宣布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成立。清河区党委和第三旅总结清河区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边打仗边建设根据地”的思路,决定抓紧有利时机,大力建设清河区平原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8日,山东纵队第三旅九团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园率二营、三营由广北进军垦区,插入垦区重镇八大组(今垦利区永安镇境内),包围了当地民团武装“联庄会”。在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民团被迫缴械投降。九团乘胜向下八大组(即下镇,今垦利区永安镇境内)及民丰社(今属垦利区垦利街道)一带进军,占领了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大片地区,长期盘踞这里的土匪海盗闻风而逃。山东纵队第三旅部队一进垦区获得重大胜利,但由于此后不久许世友奉山东纵队命令率三旅主力部队赴胶东,参加反击投降派赵保原的战役,开辟垦区根据地的工作暂时停止。

1941年7月,胶东反顽战役胜利结束,许世友率三旅主力部队凯旋。经过短期休整之后,清河区党委及三旅指挥部决定,主力部队及行署机关立即北进,继续实施开辟垦区的战略部署。

8月26日,清河区党委在广北六户村召开进军垦区动员大会。清河区党内和部队的一些同志对创建垦区根据地的决定一时不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垦区是块没人要的荒原野坡,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恶劣,而小清河南北是人杰地灵的粮棉之乡,前者是个沙碗,后者是个金碗,舍南取北,是丢了金碗,得个沙碗。为统一认识,景晓村、李人凤等利用多种方式介绍垦区的历史、现状及其战略位置,阐述创建垦区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和工作步骤、有关政策。景晓村指出,金碗、沙碗之说,是简单地从地理位置、物质条件方面去看问题,而从开展游击战争的利弊来说,垦区地域辽阔,有荒草野荆做掩护,未尝不是一个金碗。话又说回来,金碗是好,我们也愿意要,问题是能不能得到,并牢牢地保住。济南、青岛、周村、张店都是金碗,可被敌人抢占了。我们只好把垦区这个沙碗先拿到手,有了饭吃、站住脚,再去争夺金碗,最后沙碗、金碗就都是我们的。

会后,杨国夫司令员指挥第三旅再次进军八大组。9月,在这里建立了中共垦区工作委员会和垦区建设委员会。原驻外地的中共清河区委、行署及清河军区司令部及其后勤机关也相继移驻八大组。不久,八大组居住人口由原来的 1000 多人猛增到 3 万余人,成为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42—1943 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整个清河平原根据地被日伪军分割“蚕食”后,以永安镇为中心的垦区根据地就成了清河军民坚持抗日游击战的可靠后方。这里走陆路可达胶东军区,走海路可到冀鲁边区,是南北联络的枢纽。这里纵横百余里,荆林芦苇,树木茂密,是开展游击战的天然屏障;依河傍海,土地广阔肥沃,盛产粮、棉、鱼、盐等,为根据地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1942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驻清河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奉命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原清河军区撤销),由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兼任政委。八路军清河军区对清河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及民兵实行统一领导。

清河军区后勤部所属的医院、印刷厂、被服厂、兵工厂等,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后勤供应起了巨大的作用。这里生产的粮、棉、武器弹药等重要物资,不仅满足自身需用,还源源不断地运往胶东、鲁南支援其他抗日根据地。为此,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垦区抗日根据地成为日伪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多次遭重兵“围剿”。在 1943 年冬 21 天的大“扫荡”中,垦区根据地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当时,日伪军2.6 万多人,出动飞机、坦克,从南、西、北三面“围剿”垦区,扬言“踏平共军老巢”。这次“扫荡”,日军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疯狂屠杀抗日军民。驻永安的清河区机关化整为零,利用海滩荆丛与敌人周旋。八路军主力部队则分内、外两条线作战,外线作战部队插入敌后打击敌人,减轻对根据地的压力;内线作战部队则化整为零,化装隐蔽,采取“地雷战”“麻雀战”“车轮战”,闹得日军坐卧不宁,行走不安。当时流传一首赞“游击战”的诗:

坚壁清野饿死鬼,填井染水渴死狼。

袭扰战法疲日军,麻雀战术弱胜强。

垦区人民用血肉筑成了钢铁长城,保卫了抗日根据地,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历史已经过去,垦区的革命精神将永远载入史册。

“红动黄河口”东营红色故事网络巡展活动

指导单位:东营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东营市委党校、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黄三角早报;联合录制:黄三角早报、羽泊文化学苑

本期播音:杜美萱

文稿整理:孙娜娜

责任编辑:马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