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滨州构建底播型海洋牧场完整产业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程芃芃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6-18 17:07:31原创

夏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滨州市无棣县正海海洋牧场(下称“正海”)的工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驾驶渔船在养殖网地中穿梭,认真巡检着牡蛎的生长情况。这里不仅是他们的工作场所,更是我们共同的“蓝色粮仓”。

滨州市北邻渤海湾,拥有大陆海岸线181.5公里,浅海滩涂面积广阔,入海河流众多,近海饵料生物丰富,适宜发展底播贝类养殖。“全省有67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滨州是唯一适宜发展底播型海洋牧场的地方。”据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王新贝介绍,立足于这些特点,滨州规划建设了正海、新创、渤海水产、顺潮4处贝类底播型海洋牧场,总面积17.3万亩。

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建设自升式综合服务平台1座、水陆两栖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1座,带动贝类底播40万亩,牡蛎吊养4万亩,初步形成了集贝类原良种选育、资源修复、水产品深加工、牧场+互联网、冷链物流、休闲旅游、科教体验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第644号公告,正海获批第八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可享受200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支持。该海洋牧场自2016年开始建设,位于无棣县近海海域,养殖品种主要有文蛤、毛蜡、四角蛤等贝类。负责人张洪斌介绍:“2000万元补助资金,为我们进一步提升牧场科技水平、引进先进的海洋养殖技术提供了保障。同时,我们也会投资一些海洋环保项目。”

8年实践让正海总结出一些经验,也是目前滨州市发展底播型海洋牧场的几条“工作主线”。

“养殖+加工+旅游”融合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目前,正海形成了贝类增养殖、藻类深加工、滨海休闲旅游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渔业发展模式,年产优质文蛤、毛蚶等12.5万吨,产值2亿元。建设自升式综合服务平台、水陆两栖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吸引了北京、天津等地游客前来休闲海钓、赶海拾贝、观光体验,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500余万元。游客来到这里经常被世界三大贝壳堤岛之一的“中国无棣贝壳堤岛”所吸引,对当地的特色海鲜赞不绝口。一位来自河北沧州的游客说:“我们一家人每年夏天都会来玩几次,不仅有美味海鲜和好玩的项目,还能带孩子亲近海洋、了解海洋,很有意义。”

“限捕+增殖+修复”多管齐下,凸显生态效益。近年来,通过限捕轮养、底播增殖,滨州文蛤、四角蛤、缢蛏等资源日益丰富,野生近江牡蛎礁群重现滨州近海,海洋贝类在减碳固碳、净化水质、调控赤潮、维系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滨州市已累计增殖各类贝类苗种259亿粒以上,并于2022年底完成全市首笔海洋牧场碳汇质押贷款,在全省首创贝类产品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转产+增收+就业”利惠于民,放大社会效益。正海为当地渔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通过“企业+合作社+渔户”的合作模式,引导当地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吸引500余户渔民加入,从事牡蛎吊养、游钓服务等行业,社员年人均收入10万元。社员杜岩松干了3年了,对于目前的生活,他很是满意:“当时企业主动邀请我们加入,比起以前,收入更高更稳定。”同时,海洋牧场建设还带动了滨州市海水育苗、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目前已吸纳当地就业2000余人。

今年5月1日,《滨州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进一步规范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条例》促进海洋生态修复,兼顾捕捞渔民的实际利益,例如第十一条规定:市、沿海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捕捞渔民转捕为养,落实好捕捞渔船减船转产政策,开展新型渔民技能培训。鼓励海洋牧场经营者吸纳转产渔民。鼓励企业、合作社、渔民共建共享,探索建立产业联合体,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此外,《条例》提出,鼓励海洋牧场经营者拓展海洋牧场功能,建设生产、观光、垂钓、娱乐、文化、科普等融合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促进海洋牧场多产业融合发展。(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程芃芃  通讯员  阮琛琛  刘帅)

责任编辑:程芃芃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