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避暑榜单,名人代言——气候适宜,景色秀美,名家避暑主推青岛
体娱场 | 2024-06-23 18:25:34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张文艳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夏季的炎热,让避暑成为热门话题。
青岛的温度,在各地的高温中显得特立独行,因而到青岛来避暑,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各大热门平台,纷纷推出了他们心中青岛避暑好去处,大海当仁不让,成为天然空调。
浴场、公园仍然是热门景点,还有崂山上的绿荫,以及潺潺的流水,都是消夏的好去处。1935年的夏天,一份名为《避暑录话》的刊物,让这份清凉有了诗意。于是,我们特推出历史上的避暑榜单,以及避暑之景和避暑之人,希望给读者奉上丝丝夏季的清新。
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青岛就有了避暑榜单,半岛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36年前后,曾经评选过青岛的著名景点,让这座旅游胜地闻名遐迩。
温度适宜
最热月份,平均25°C
“夏季的青岛,比平日格外美丽,因为青岛的气候是这样的温和,令人会忘记了酷暑。那里,因为海流及风位调剂得宜,所以冬无剧寒,夏无酷热,形成了一个冬夏长春的乐园。”1936年,倪锡英在《青岛》一书中如此描述。
各大平台上的青岛,景色秀美,尤其适宜的温度,更是引起“一片哗然”。海湾一步一景,在老城区,在海岸线,在山巅,随时都能立于绿荫下,边赏景边避暑。
独特的海洋气候,让游客直呼过瘾。半岛全媒体记者接待友人来青,在周边40°C的高温包围下,感受20°C的凉爽,让她一整天都想坐在海边冥想。青岛的气候有何特点?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马树华在《20世纪青岛日常生活史》中做了具体的分析,她说,青岛位于中国东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全年平均气温约为12.7°C。夏季受到海风的拂拂,清凉宜人,而冬季则得益于海洋暖流的影响,温和湿润。青岛的历史气象数据显示,8月份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达到25.3°C,而1月份则为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为-0.5°C。
一组数据证明了避暑胜地名不虚传。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来自海洋的季风为人们带来了清爽和凉爽。此外,青岛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为城市增添了湿润的气息。
最近一段时间,海市蜃楼的景象频频登上热搜,而青岛的平流雾自古以来就是一大特色,尤其在4月至7月下旬,每周尚有一次或数次平流雾由海上袭来,流转飘荡在花林街巷间,如梦如幻,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
马树华教授说,历届市政、当局均凭借这样的气候条件推行发展游览业。自开埠伊始,便不断有旅行者慕名而来,并留下了大量赞美青岛的文字,倪锡英盛赞避暑优势:
“在青岛,夏季里最热的时节在阳历八月,温度的最高纪录不过是三十摄氏度以下。当全国其他各大埠正是苦热难熬的时候,在青岛却是十分的凉爽。那里,天空永远是那么晴好,海水永远是那么清碧,而不断的海风,永远是那么有劲地吹着。因此,在青岛的所谓夏季里,充满着暖和的阳光,这阳光在别处是被人们看成可怕可憎恶的;而在青岛,却是显得十分的可爱。”
夏天,是青岛最繁华的时候。“新油过的马车穿过街心,那专做夏天的生意的咖啡馆、酒馆、旅社、饮冰室,也找来油漆匠,扫去灰尘,油饰一新。浴场上有了人影与小艇,生意便比花草还茂盛呀。到那时候,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汽车的眼是不会看山水的”。
与同期全国其他城市相比,人们不惜用“人间天堂”和“凄苦地狱”的比照,来感叹青岛充满诱惑的夏天:在数十年来所未有的空前炎热的今夏,青岛的气候,还经常保持着华氏八十度(26.67摄氏度)左右的纪录,加上这样的美丽风景,假如别处是凄苦的地狱,这里简直是人间天堂。人们总是聪明的,所以各地的中外阔人们都喊着“到青岛去!”而踵趾相接来青岛避暑了。
这些描绘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章,再现了一座城市的百年避暑历史。
青岛十景
市民评选,避暑榜单
优越的气候条件,秀丽的景色风光,让青岛“美而自知”,决定配合全国旅游景点评选活动,选出“青岛十景”。彼时的青岛,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提升,旅游业也随之高速发展,开发崂山、重修栈桥,建设回澜阁、水族馆、湛山寺、跑马场等,举办了一系列会展活动,所以,1936年,为提高民众的旅游热情,提升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加强旅游宣传,青岛市政府先后组织了“青岛十景”“阴岛八景”和“崂山十二景”“薛家岛八景”的评选活动,这是青岛历史上首次旅游景点评选活动,选出的“十景”是青岛景色经久不衰的代表。
“青岛十景”分别为飞阁迴(回)澜、穹台窥象、汇滨垂钓、琴屿飘灯、丹邱春赏、湛山清梵、东园花海、燕岛秋潮、会崎松月、登瀛梨雪。
这些景点,大部分至今在市民和游客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飞阁迴澜,是如今必去的热门景点栈桥回澜阁,它位于前海栈桥之南端,“长虹远引,阁楼翼然,近处礁石倚伏,时起波澜”。
从铁码头,到栈桥,再到1933年5月,扩建修建回澜阁,标志性景点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年的10月1日,回澜阁终于首次对外开放,“回澜阁在栈桥极端,建筑古雅,游栈桥者,每以至此为快。”名士黄公渚月夜登回澜阁后写下了“嵯峨杰阁俯回澜,积疢凭消月一丸。潮退夜防蛟窟露,秋高天人雁成宽。渴尘涨海宁能待,乱石支桥恐未安。领取片时清净理,万家灯火试回看”。
黄昏时节,作家王统照遥望回澜阁,心生波澜,“新建成的栈桥,深入海中的亭子,像一座灯塔。水声在桥下面响得格外有力。有几个游人都很安闲地走着,听不到什么言语,弯曲的海岸远远地点缀着灯光,与桥北面的高大楼台的相映,是一种夜色的对称。”在90多年的岁月中,回澜阁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灯塔,无论约会,亦或散步,都会将回澜阁作为见面地点。而从孩童时代,到回到家乡,回澜阁也是拍照首选。
旅游旺季来临,人挤人的栈桥当之无愧是青岛美景首位。
1939年,青岛又评出了“市乡二十四景”,“飞阁听潮”“栈桥夜月”就是原来的飞阁迴(回)澜,穹台窥象改为了“大千一览”,琴屿飘灯改为了“琴岗滴翠”,丹邱春赏改为了“丹岭观花”,“东园花海”改为了“樱海兰云”,“会崎松月”改为了“故垒斜阳”,“湛山清梵”改为了“湛山浮屠”。
另外还有“海上写意”,描绘了观海山的风情;太平垂钓,太平角的渔乐园;后海樯林,小港一带的帆船云集;旗台远眺,信号山上“一山高下尽红楼”;沙鸟风帆,鸥翔帆转的景象;渔舟晚泊,夕阳下的海边和沙子口的晚景;大港雄姿,描绘了港口的繁忙;鱼山梵呗,鱼山上湛山精舍(已拆除)的暮鼓晨钟;双峰插云,天主教堂的双塔,是城市的眼睛;水国奇观,水族馆里聚集着奇异的物种;灵山毓秀,灵山岛屹立巨浸中,俨如画屏;汇泉竞浴,被郁达夫称为远东第一的一浴,常常有游泳比赛;四方风荷,是四方公园的小桥流水、荷池亭阁;鹤山灵境,是贮水山的清幽;南海泛舟,是南海路帆船俱乐部的片片帆船,等等。
这些景色,大都是避暑之地,几乎在每一处景点,都能在炎炎夏季给人以清凉之感。
不寒不暑
名流名家,度假首选
“青岛的好处,是有山有海。青岛又是一个都市,有山水的乐趣,又有都市的方便,这是其他避暑的地方不能比较的”,在一次采访中,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如此回答。
来青岛避暑的名人大家很多,从上世纪初开始,就陆续有大量名人避暑记录。
1913年的夏天,在清华学校读书的洪深,来青岛的家中避暑,日后他又来到了青岛,担任大学教授;1924年夏天,作家冯至、陈炜谟、陈翔鹤来青岛度假;1924年,康有为在青岛购买了位于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的房屋,并留下了著名的“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文案。对于自己的故居,康有为也颇为满意,他认为:“屋虽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绿波,仅距百步”,“而且,风景极佳,盛暑不热”。
上世纪30年代,随着国立青岛大学,后来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更多的名家教授来到青岛,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等人,都留下了许多记载青岛盛夏避暑景象的文章。
闻一多先生在青岛期间,与海为邻。“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双驾马车载人到汇泉浴场去,男的女的中国人和十方的异客,戴了阔边大帽,海边沙滩上,人像小鱼般,暴露在日光下,怀抱中的是熏人的咸风。沙滩边许多小小的木屋,屋外搭着伞蓬,人全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游泳,踩水浪,孩子们光着身在海滨拾贝壳。”
对青岛感触之深、热爱之切的,还有“二梁”,即梁思成和梁实秋了。梁思成在《青岛》专刊里,对青岛评价道:“青岛是山东半岛黄海岸上的一个名城,是避暑胜地,是海运良港,是国防重地,是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研究的中心。青岛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弥留之际,他仍对青岛的建筑萦萦于怀,不断地呼喊“别忘了青岛,别忘了青岛!”
而梁实秋,近六十年的写作生涯中,竟有六十多篇文章提及青岛。并认为如果要选择居住地或疗养之所的话,青岛应为首选。他在晚年写的《忆青岛》一文中,曾经对各地进行过对比,最后写道:“我虽然足迹不广,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我曾梦想,有朝一日,可以安然退休,总要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逸的地点去居住。”
暮年,已经移居中国台湾的梁实秋,仍希望以老迈的双足再去踏寻青年时的足迹,领略海滩风情,奈何世事沧桑,难以如愿。长女梁文茜受父亲委托重访青岛,回想起很多当年的往事,并在海水浴场装了一瓶沙子,辗转送到梁实秋的手里。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于台湾省。那瓶海沙,在梁实秋的案头。
曾任教于国立山东大学,后专职写作的老舍,认为“青岛,风景秀丽,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他以惯常的幽默笔调,写下了接待来青岛避暑友人的“窘态”:“有福之人,散处四方;无福之人,蛰居一隅,寒暑不侵,死不动窝;有福者避暑,而暑避矣;无福者暑避,而罪来矣”,老舍先生在《暑避》一文中,提到了“海岸走走,遇上二三老友,多年不见,理当请吃小馆。避暑者得吃得喝,暑避者几乎破产;面子事儿,朋友的交情,死而不怨,毛病在天。吃小馆而外,更当伴游湛山崂山等处,汽车呜呜,洋钱铮铮,口袋无底,望洋兴叹。逝者如斯夫,洋钱一去不复返。炮台已看过十八次……”
他当年的“苦恼”,相信现在不少青岛市民会遇到。
名作“代言”
青山碧海,念念不忘
“带青带绿的颜色,对于视觉,大约是特别的健全;尤其是深蓝,海天的深蓝,看了使人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种愉快……青岛的好处就在这里,第一,就在她可以使你换一换口味,第二,到了她的怀里,去摸索起来,却也并不单调,所以在暑热的时候,去住一两个月,恰正合适。”郁达夫所作的《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一文中,用了一半的篇幅来描写青岛。
1933年暑假,诗人汪静之来到青岛,任教于青岛市立中学,这里的凉爽让一家人非常开心。汪静之的女儿汪晴说:“和杭州酷热的夏季比较起来,青岛的夏天简直像天堂,海风习习,气候凉爽;风景也特别优美,我父亲和小姨夫卢叔桓体会到了青岛的舒适宜人,就邀请郁达夫1934年暑假到青岛来避暑,正好我父亲有事到上海去,就和郁达夫、王映霞、阳春(郁飞的小名)一起从上海乘船到青岛。”
当时,郁达夫正钟情于山水游记和诗词创作,两人见面后,郁达夫见执教青岛的汪静之满面春光,也想领略青岛的海滨风光,面对酷暑难忍的江南,同为性情中人,汪静之放弃休假,于7月6日陪同郁达夫一家离开杭州,乘船途经上海,于7月13日抵达青岛。郁达夫此行为避暑,顺便访友、休闲、旅游。几乎游遍了青岛市内及名山的许多风景名胜。
关于青岛的经历,郁达夫也写在了《避暑地日记》中。而汪晴也在父亲的遗物中,找到了一张郁达夫日记的摘抄,是父亲叫人抄下来做纪念的:“(一九三四年)7月13日,午后一时入港……青岛果然是凉……气候似新秋……7月30日,终日雨,闷极。下午汪静之来,同他出去吃冰,吃了五毛钱,两人已不能再吃了;8月4日,晨起,访汪、卢于市中,约于下礼拜二去崂山东海岸,又做了二十八字,是赠他们两人的:湛山一角夏如秋,汪酒卢茶各赠授。他日倘修流寓志,应书某为二公留(我之来青岛,实因二君之劝招);8月6日,晚上在汪静之处吃晚饭。今日热至九十度(约为32.2℃),为青岛空前的高温,有栾女士(女剑术运动员栾秀云)为我舞剑;8月12日,7时由青岛上车,昨夜来大雨,天气凉极……”
在日记中,郁达夫多次提到气候,说明他确实为避暑而来。
1935年盛夏,著名女作家苏雪林与丈夫来青岛避暑,也就是“逃热”,当时,她住在福山路2号,从石头小路穿过,不过几分钟的光景就可以来到中山公园的小西湖——“马路两旁,都是几丈高矮,绿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的大树……形成了一条蜿蜒无穷的碧巷……”。苏雪林在青岛居住不过1个多月,却留下了《岛居漫兴》20篇和《劳山二日游》9篇,在她的眼里,这座海滨城市处处是风景。
无论是早期的游览,还是因工作的原因,蔡元培多次来过青岛,他毫不避讳对这座城市的喜爱,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喜欢青岛呢?
在《蔡孑民先生访问记》中我们可以得到确切的答案。
1935年1月16日,有记者采访蔡元培,问他“先生对于中国的避暑区,认为哪一个地方顶好?”蔡元培回答:“还是青岛好。庐山,我去过的,庐山是不错,但是那里有山,没有海;在山上看鄱阳湖,太渺小了。北戴河,我也曾去过,可是北戴河有了海,又没有雄伟的山,总觉得不十分好。青岛的好处,是有山有海。青岛又是一个都市,有山水的乐趣,又有都市的方便,这是其他避暑的地方不能比较的。另外,青岛还有大学,到图书馆去参考,也是很方便的。”
青山、碧海,大学、图书馆,是吸引蔡元培再次来到青岛的砝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岛成为中国具有度假意义的疗养胜地,更是迎接了大量的名人墨客。其中汪静之于1956年夏随中国作协作家参观团再次来到青岛,又写了一些有关青岛的诗,结集为《诗二十一首》出版。他说:“我一生中最爱西湖、青岛二地……住在青岛的人是有福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名人们的故居,也成为夏季游览的一道避暑风景,旅游途中,进入故居,或参观,或休憩,身临其境,还是当年的建筑,还是那温润的气候,人虽远去,但他们留下的那份眷恋一直都在……人文青岛|避暑榜单,名人代言——气候适宜,景色秀美,名家避暑主推青岛
责任编辑:张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