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济南市钢城区—— 向新提质 积势成力
来源:大众日报
2024-06-24 10:34:45
□朱虹
炎炎夏日,鲁中腹地的钢城,涌动着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情。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企业生产车间,忙碌有序、争分夺秒。城市街头,赶超奋进的气息正浓烈;广袤田野,舒适怡人的韵味最香浓……近年来,这座小而美的绿色城市,正在以开放奋进的新姿态,向新提质,积势成力,展示着它特有的魅力。
夯实产业根基
培育新质生产力
工业是钢城区的当家产业,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近年来,钢城区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工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经济工作首位,把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攻方向,推动工业强区由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工业产值、营业收入均达到千亿级,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一极。
“我们产品的表面致密化工艺已申请了国家专利,现在主要给多家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供货。”6月12日,济南新艺粉末冶金有限公司车间内,总经理段崇和指着刚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链轮说。
新艺粉末冶金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粉末冶金制品行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近年来,企业瞄准新能源汽车赛道,对汽车零部件进行开发,在特色产业领域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公司开发的高密度粉末冶金结构件制备新技术,可使产品密度达到7.5g/cm3以上,居国际领先水平。得益于技术创新,企业产销量实现翻番。
作为本土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新艺粉末冶金也是钢城区精密锻件产业集群的重要一员。去年,这一产业集群成为济南市唯一一个入选2023年度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的产业集群,标志着钢城重点培养的新材料产业步入新的发展赛道。
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培育精品钢、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精品钢精深加工产业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全区钢铁精深加工能力达到350万吨,装配式钢结构构件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风力发电主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0%,粉末新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7%。成立了鲁银新材料研究院等5个研究院,推进精品钢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52家,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41家。
创新驱动持续加强。出台工业33条等政策,推动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鼓励企业“零增地”扩能提质,新发展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等省级品牌6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2家,总数达到87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98%。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3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6人、省急需紧缺人才6人、“海右计划”产业领军人才工程18人。
项目建设成果丰硕。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未来”理念,坚持专业化招商、保姆式服务、清单化推进,集中力量开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攻坚,实施省级重点项目27个、市级重点项目84个。
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城市能级
时值仲夏,钢城区艾山街道城子坡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工地上,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工程车辆往来如梭。
作为第二批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之一,城子坡城市更新项目自建设之日起,就拉满进度条,加速推进。该项目规划建设安置区、保障性住房、钢铁公园、企业家总部、产业研发中心等12类、18个项目。目前,开建南北城子坡安置区、社区服务中心等13个项目。爱琴海购物公园、京东商城线下体验店、省农科院基因编辑中心等新型产业、教育、医疗等业态已签约入驻。项目竣工后,将重塑和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真正实现以城兴产、以产促城、以产聚人。
城市有机更新,升级的是城市品质,改善的是居民生活。
曾经,钢城区的定位是工矿区,城市建设欠账多,配套短板突出,无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钢城放眼鲁中周边8个区县1000万人口,围绕城市短板弱项,完善功能配套,建设鲁中地区教育、医疗、消费、物流、宜居“五个高地”,加快提升城市承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打造省会城市辐射鲁中南的桥头堡,助力“济南都市圈”建设,实现了城市华丽蝶变。
在道路交通领域,济莱高铁开通,济莱间高速公路对济南籍小客车点对点免费,改造双泉路,提升20公里农村公路,与莱芜之间开通8条公交线路,新增至新泰、沂源2条市际公交,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在老旧小区改造领域,创新“三个三分之一”模式,已完成28个小区供热管线、21个小区供水管线改造,今年计划完成不少于20个小区的供热管网改造任务。加装电梯,安装充电桩,建设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居民生活便捷更美好,幸福生活在家门口升级。
城市建设风生水起,乡村振兴百花齐放。钢城区坚持“串点成线、连片扩面、全域覆盖”,以片区建设带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聚合,推动乡村振兴由“点上出彩”向“面上拓展”转变。
特色产业出彩又出新。钢城区着力写好种业、土特产、农文旅融合三篇文章。与省农科院共建省重大项目——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完成投资12亿元,进入加快建设、全面招商、交付运营阶段。流转土地1.2万亩,新培育农民合作社326家、家庭农场18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土地流转率、规模化经营率分别达到70%、77%。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品牌“钢刚好品”,创响“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15个。举办了桃花节、梨花节、海棠节等节会活动,建设农文旅项目10多个,综艺节目《快乐向前冲》在不觉晓露营地录制,累计接待游客15.6万人次。
和美乡村宜居更宜业。钢城区共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个,“花开辛庄·未来种‘芯’”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扎实推进。下陈村、乔店村、龙巩峪、澜头、柳桥峪……一个个美丽乡村如同璀璨明珠,散落在鲁中大地的怀抱,吸引着周边游客打卡停留。
完善要素保障
增强发展活力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要素保障,钢城区聚焦科技、人才、环境三大重点,在要素保障上给予倾斜,增强了城市发展后劲。
加快科创要素集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钢城区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2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总量达到87家,2家企业技术成果入选《2023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13项科技成果被列入山东省重大科技成果征集库,5家企业与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的成果转化项目入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家企业承担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源头供给,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钢城区进一步树立开明开放、聚智聚才的理念,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安家落户,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去年以来,引进外国高端专家15人,成功打造省、市高端外专平台3个。1人入选国家人才工程,1人入选2023年泰山产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3人入选2023年“海右计划”产业领军人才(本土人才类),1人当选2023年度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今年以来,钢城区紧盯政策变化,深入服务前沿,通过推行全程帮办、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服务延伸、并联审批、跨域通办、优化流程等措施,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审批服务,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有效提升了群众、企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幸福成色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钢城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年来将80%以上的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奋力书写民生福祉新答卷。
在做实做细民生兜底保障上持续发力。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落实创业担保贷款2.2亿元,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率先在全区252个社区(村)建设“职等你来e站”,将公共就业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基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6万人,职工医保报销比例最高达到90%,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最高达到80%,实现“一站式”报销。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运营,获评全省第五届“最受欢迎养老机构”,新建5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8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14家幸福食堂实现全域覆盖,典型做法在黄河流域共同富裕与养老服务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作推介。
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从基本普及到优质均衡,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到“幼有优育、学有优教”,钢城区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教育和生活的需求与向往。与市中区、历城区等品牌学校结对子;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校舍改扩建工程,所有学校均实现清洁供暖、塑胶操场全覆盖、课后延时服务、教室智慧照明、班班通多媒体,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水平居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文卫惠民优质高效。创新打造“书香钢城阅读服务站(角)”18家,构建15分钟阅读服务圈,区图书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针对医疗短板,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并与齐鲁医院开展分级诊疗合作,让老百姓在钢城就能享受到省会优质医疗资源,山东颐养健康集团中心医院门诊住院综合诊疗楼竣工交付启用,市第八人民医院综合楼启动建设。建成市级以上标准化卫生室94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向高攀登,向新发力。笃定实干,砥砺前行,钢城区正以更快的速度“拔节”向上,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责任编辑:王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