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三普”老人支招,“土专家”热情上阵 莒县文物普查的“热辣滚烫”

来源:海报新闻

2024-07-01 09:38:39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山东省四普工作第一阶段主要任务已顺利完成。这期间,全省共组建172支普查队伍,共有1860名文物工作人员投入到四普中,复查与新发现两项工作协同并进,顺利完成第一阶段主要任务。

  工作于日照市莒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管理服务科的薛喜来,便是山东省1860名四普队员中的一员。

  从文物工作者到普查队一员

  2002年部队退伍转业,薛喜来被分配到莒县浮来山定林寺管理所工作。定林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勰故居所在地。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让薛喜来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启动。山东各地协调文保中心、博物馆、高等院校、乡镇文化站、基层文保员及第三方社会力量共计1860人,组建172支普查队伍,积极投入到四普工作中。

  薛喜来第一时间报名加入莒县四普工作队。

  千年古县莒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全县共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不可移动文物799处。其中,齐长城遗址、大朱家村遗址、杭头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3处,市级重点文保单位17处,县级重点文保单位160处。

  历年来,莒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扎实推进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文物事业稳步发展。

  自四普工作启动以来,莒县四普工作队已完成浮来山街道、峤山镇、东莞镇等3个乡镇街道约180个自然村的实地走访调查。其中,新发现文物点6处。

  “普查队共有20多人,这里面有不少经历过‘三普’的老人。”薛喜来介绍,他们会给队员们讲“三普”的经验,“比如,要主动走访村民,询问掌握确切的文物信息。要为田野调查适应长途跋涉,为保证踏查率坚持多跑路。普查过程中要勤拍照片、勤做笔记、多采集标本,随时随地记录搜集到的各种信息。此外,还要时时留意、处处留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探寻辨别有价值的文物点等。”

  当然,除了言传,“师父”们还带队前往文物点实地教学,从而大大提升了普查队的工作效率。

  其实,针对普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山东省四普协调机制办公室不仅成立7支省级普查队,分组对口支援16市,还组织了多轮业务培训,邀请专家授课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四普培训也成为了近年来山东文物领域最大规模的行业集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业务骨干。

  薛喜来也参加了省里的培训班,专家的理论培训和实操培训,让他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日升到日落,普查队的日常一天

  经过前辈指导和专业培训,莒县四普工作队开始进入实地普查。今年5月,普查队对莒县浮来山风景区中的刘勰故居、浮来山支部旧址、三教堂、卧龙泉、救生泉以及怪石峪摩崖石刻等一系列珍贵文物点展开现场普查。

  根据工作安排,普查队提前对浮来山风景区内文物点进行详细查阅,记录已有三普资料及新发现线索。同时,对文物现场普查所需的各类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运行正常。“我们根据文物点的地理位置,安排了现场文物普查的顺序,依次为刘勰故居、浮来山支部旧址、三教堂、怪石峪摩崖石刻、卧龙泉和救生泉。”薛喜来说道,为了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普查队还与浮来山街道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分沟通。

  相比于深入挖掘一件文物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文物普查工作更着重于掌握当地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情况、本体特征、基本数据及其保存情况等。

  所以,薛喜来和队员们来到刘勰故居后,率先对刘勰故居文物整体范围进行准确界定,“故居内的单体文物建筑共有13座,其中还保存有大量的碑刻,共计14通,这些碑刻作为附属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移动端,我们详细填写了刘勰故居的相关资料,包括封面、登记表以及文物绘制等,并在草稿纸上勾画出文物点的大致范围,为后续数据标记提供方便。”

  随着技术的革新,使用RTK测绘、无人机配合文物普查,是四普工作的一大特点。在刘勰故居,普查队用RTK对单体文物建筑及附属文物进行了精确的位置打点,确保每一个文物点都能被准确记录。同时,用无人机拍摄鸟瞰照片,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文物点的整体风貌。

  在刘勰故居范围内,普查队又对浮来山支部旧址和三教堂两处单独文物点进行数据采集。但在采集过程中,队员们对浮来山支部旧址的文物范围产生了一定的疑虑,需要进一步核实。

  而等核实完毕并采集完三处文物点的数据时,早已过正午。大家在浮来山街道办事处食堂简单吃过午饭并短暂休整后,再次前往浮来山景区,对卧龙泉、救生泉和怪石峪摩崖石刻进行现场普查。

  “在怪石峪摩崖石刻的普查中,由于这些单体石刻分散在单个石块上,部分石刻字迹模糊,其年代较难辨别,我们需要格外小心地进行记录和标记。”薛喜来表示。

  当所有文物点现场数据采集工作全部完成后,已是夕阳西下,普查队也结束了一天的外业工作。

  伴随着落日,普查队回到县文旅局。然而,普查队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大家在会议室集合,对当天文物点外业数据采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在总结过程中,又针对现场数据采集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刘勰故居的保护修缮方案、浮来山支部旧址的文物范围问题等。

  作为农村人口大县,莒县现有1195个自然村,普查工作量较大。“我们计划年底前完成走访调查任务,数据采集至少完成65%。我们每天白天工作9小时左右,回来后,还要对当天调查的情况进行资料整理,坚持日事日毕,确保工作高效推进。”薛喜来说道。

  文物普查离不开热情“土专家”

  山东省四普工作开展以来,省四普协调机制办公室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发布、转发四普工作动态,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对四普有了了解,更切身加入到普查中,以实际行动支持四普。

  在莒县四普中,薛喜来和队友们就碰到了许多热心的老百姓。有的村民会主动提供线索,为工作队指路带路;有的则是对村内历史文化特别了解,对四普工作特别支持,是标准的“土专家”。

组图来源:莒县四普工作队

  家住莒县浮来山街道宋家山村的宋廷奎,今年已74岁,对本村历史及村周边的莒子墓、浮来山和莒文化都有很深刻的了解。一听普查队来进行四普,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工作队,并给队员们详细讲解了莒子墓和相关的莒文化知识,让大家受益匪浅。

  “现在,文物保护的理念正在被更多人理解,我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强烈。”薛喜来表示,“‘三普’距今已17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不管从党中央要求、事业发展需要还是人民群众期待出发,我们都需要开展四普。四普更是对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认真贯彻、深入践行、全面落实,意义重大。我们能够参与其中,深感责任重大。”

责任编辑:王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