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小暑|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7-06 06:16:02原创
1 气候
北京时间7月6日22时20分,迎来小暑节气。
古人认为“暑”即为热,“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小暑节气,暑气虽重,酷热尚未达到极致,所以在“暑”字前头添上一个“小”字,有中和之意。此时节,气温攀高、雨水丰沛、阳光充足,是万物生长最为繁盛的时期。
民间素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热风尾随小暑悄然而至,让人无处可逃。民谚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2 农事
小暑时节,万物狂长,各地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农谚云:“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 此时棉花开始开花结铃,同时要防虫害。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等民谚,对与日俱增的温度之描述可谓切实。天气虽然炎热,农民却无暇休息,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农谚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玉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此时还是多种病虫害盛发的季节,需注意适时防止病虫。
3 习俗
小暑中,“三伏”大幕开启,俗语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当下,山东多地依旧延续小暑“食新”之俗,即小暑过后家家户户吃新面、尝新酒。农民会将新割的麦子、稻谷加工成食物,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以此来感谢自然馈赠,庆祝谷物丰收。
此外,小暑时节还有“六月六,晒红绿”“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的习俗,家家户户趁着晴好天气,抓紧“晒伏”,把长期放置在屋内的衣服、书画等,晾晒在阳光下,使其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4 养生
天气炎热,人们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养生应以“心静”为宜。避免过劳,适当减慢生活节奏,多做一些平和的事情,如听音乐、下棋、散步等,保持心情舒畅。另外,因天气原因小暑时节易引起人体血压波动,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要注意及时喝水补充水分,按时监测血压等。
天气炎热,但最好不要过多食用冷饮。冷饮会刺激肠胃,导致肠胃功能混乱,影响脾胃健康。可以食用冬瓜、赤小豆、山药、薏仁等具有淡渗利湿、健脾益胃、益气之品;亦可食用西瓜、酸梅汤等清热解暑,调节体液、维持人体阴阳平衡。
5 赏景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荷花盛开,再现“四面荷花三面柳”的美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新华社记者
朱峥 报道)
7月3日,荣成市海驴岛景区海滩,游客与黑尾鸥亲密互动,与鸥共舞,乐享生态之美,构成一幅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记者 卢鹏 通讯员 王福东 报道)
6 诗词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秦观《纳凉》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宋·陆游《苦热》
策划:刘江波
作者:卢昱 沈静 李洪翠
美编:杨秀秀 马立莹 唐亚迪
责任编辑:沈静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