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韦东奕为哪般?
文化观察 | 2024-07-09 14:32:09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石念军
“韦神”韦东奕的被神化是全方位的。
且看新近热传的两则谣言:“韦东奕为洞庭湖水灾捐款1600万元”“月球采样轨迹是由韦东奕计算的”。网友们对韦东奕的崇拜,既是学术的也是超越学术的。乃至在官方辟谣之后,相关内容仍动辄就有数万点赞的热度,足见人们对于他的崇拜至极。
“韦神”无疑是现象级的热门话题人物。抖音平台数据显示,“韦神”和“韦东奕”的话题播放量分别高达88.6亿和79.6亿,“数学天才”的话题播放量也超过22亿。超级话题衍生超级问题,谣言因他而生也就不难理解。而综观前述谣言来看,神化“韦神”实为平台时代流行文化的典型个案。
谣言是社会心理的普遍映射。直观而言,自媒体造谣传谣,无非是“流量至上”的功利心作祟。在平台的算法驱动下,类似现象早已司空见惯,甚至成为平台生态的典型特征之一。其背后既有自媒体运营者的主观动机,更有平台机制的客观刺激。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无共情,不传播”的传播逻辑所言,如果一则谣言能够广为传播甚至冲上热搜,说明它一定触动或者迎合了人们某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诉求。那么,当网友们纷纷为前述两则谣言热情点赞,他们是在表达什么、期待什么?表达对灾区的关注?期待成功者的无所不能?或许都有,或许也不仅限于此。谣言背后所潜藏的公众态度或许才是更重要的思考对象。
谣言是神化的极端表现。韦东奕“封神”已久。自打几年前走入大众视野以来,其痴迷数学而成就卓越的天才形象,与衣着朴素、生活简单的学人气质,就给公众观感带来巨大的反差和冲击。可以说,韦东奕对学术的纯粹追求和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完全契合了大众对于学人形象的想象与期许。网友们很快以“韦神”相称,正是源于这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与崇拜。时至今日,自媒体不惜以造谣、传谣的方式继续神化韦神,从本质上就是利用了公众的“神化”心理。尤其是在“不讲逻辑只讲感情冲动”的平台流量逻辑之下,以网友为代表的公众群体,乐于看到作为“人格崇高者”代表的韦东奕,既有学术的成就更有乐善好施的古道热肠与付诸公益的实力。喜欢一个人就不惜把一切美好的事情都寄于他一身,这种谣言式的神化方式无疑是极端的。
谣言是不满情绪的隐性表达。神化本身就是主观而冲动的,甚至天然带有“谣言”色彩。对“稀缺物种”的无上崇拜,就是对“流行物种”的反向批判。正如韦东奕的走红,表面上是他的形象迎合了大众对于学人形象的美好想象,实际又何尝不是因为映入公众视野的类似形象,太过于稀缺、缺席了太久?人们不惮于以造谣的方式把“韦神”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光辉伟岸,何尝不是期待有更多的“韦神”在现实中涌现,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精神支撑?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人们对“韦神”的崇拜,或多或少隐藏着对现实学术圈的不满。崇拜与不满之下,不问青红皂白、不分真假虚实的点赞与转发,也就不难理解。
谣言治理素为难题。综观古往今来的诸多案例,“造谣、传谣”堪称是造神的不二法则。尤其是在算法逻辑和流量法则之上的平台时代,造谣、传谣的方式愈加呈现出更简单、更高效的一面。虽则平台治理一向对“造谣、传谣”施以严管,但在流量变现的商业利益驱动和社会心理的广泛迎合之下,谣言此起彼伏,断无铲除的可能。“韦神”话题的持续热度就说明,只要“韦神”还是稀缺的形象代表,围绕他的各种“造神”话题就会时有新意,哪怕是以造谣的方式。
韦东奕无疑是被动的,也是无辜的。但无意而被动的卷入谣言之中,韦东奕也必然是受害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韦神”是一些人的精神寄托,也是一些人的娱乐对象。他们通过关注“韦神”来表达自我的社会立场和情绪态度,也通过关注“韦神”来消遣和满足自我。“神化”的主观出发点往往是好的,是对一个人崇拜至极的表现。“神化”的客观影响却往往是坏的,基于对个体能力不切实际的想象,往往会衍生为不合情理的个体评价标准,从而伤害被崇拜的主体。对于潜心学术简单生活的韦东奕而言,这样的舆论环境显然是他所不需要的。但他的脱身,大概只有期待下一位“韦神”早日出现取而代之。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石念军)
责任编辑: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