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观澜亭|“油罐混装”乱象, “公开的秘密”该休矣

观澜亭 | 2024-07-09 16:43:21原创

修从涛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卸完煤制油,再装食用油”,近日,媒体报道“罐车运输油罐混用”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罐车运输行业存在食品类液体和化工类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罐体的情况。有罐车司机透露,油罐混用已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闻之,令人甚恐。

一辆刚卸完煤制油的罐车,准备装运食用油。

运输食用油和煤制油的油罐不可混用,这是常识。一旦混用,很可能造成硫化物等成分流入食用油,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使用专用罐车运输、清洗罐体成为行业里需遵守的基本规矩。

法律法规不可谓不严。2014年6月实施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明确提到,运输散装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车辆,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车或容器运输。《食品安全法》也明确,“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严规之下,为何仍存在明目张胆的违规行为?其背后无非是个“利”字作祟。有分析指出,若专车专用,到站卸货后再返回装货,不可避免要跑一趟空车;若清洗储存罐,每次也是数百块钱的开支。因此,为节省开支、降低成本,一些运输车队老板选择能省则省,既没有专车专用,也不清洗罐,逐渐形成了行业里油罐混用的公开秘密。

这一公开的秘密,不仅是对法律法规的漠视,更昭示着行业链条上的监管溃败。罐车运输行业参与的主体众多,从运输公司、罐车司机到食用油厂家,任何一个环节的严格把关,都能有效避免行业乱象的发生。然而,每一个环节都该有的严格监管,最终却成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任。正是因为各个环节的放任,导致各环节监管的全面溃败。

食品安全大于天,不容任何闪失。如何才能避免“油罐混装”乱象的再发生?只有彻查问题、彻底整改,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同时举一反三、优化流程做好预防把关,才有可能弥合乱象造成的“信任缺口”。

首先,要查清问题油流向。据悉,涉事的两家企业为食用油的生产加工企业,产品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流通到消费端。一种是以散装卖给客户,这些客户通常是中小型的食用油分装工厂,生产桶装食用油再卖给消费者;或者是需求量较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服务企业。另一种则是直接包装成桶装食用调,以自有品牌通过渠道和经销商卖给消费者。目前,涉事企业已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或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核查调查。只有查清问题油品流向,方能遏止其有可能带来的危害。

其次,依法查办失职人员。在该事件中,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罐车只是用白纸将罐体外侧喷涂的介质信息遮盖住,再重新张贴一张写有“食用油”字样的贴纸,就能在进厂验罐时堂而皇之地“蒙混过关”。对于敷衍塞责渎职失职者,唯有严肃追责才能以儆效尤。对于目无法纪胆敢越法律红线者,唯有依法依规严惩不贷才能切实维护法律尊严、让食品安全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此外,要填补监管的漏洞。监管部门应当主动作为,填补制度漏洞,坚持全链条、全过程监管,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运输行为零容忍,确保运输过程的安全可控。同时,压实散装食用油生产厂家和收货方的责任,消除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别给某些运输企业提供可乘之机。无论是卖油的厂家还是买油的公司,都应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运输环节的管控,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底线。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修从涛)

责任编辑:王珺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