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何以闪耀千年?
大众新闻客户端 宫小昀
2024-07-12 17:27:25原创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轴心时代’文明与当代社会”展开思想交流,发出尼山声音、贡献智慧力量。
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各抒己见的场景,在两千多年前的稷下学宫与希腊的柏拉图学园都曾上演过。而专家们讨论的主题 “轴心时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也让人想起了那个人类文明的重要时期——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的思想光芒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提出的哲学命题。他把世界文明看作同时代的、并不联系的、并列存在的整体,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位于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雅斯贝尔斯认为,这段时期,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最不平常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卡尔·雅斯贝尔斯
孔子的思想不仅在形而上层面探讨了道、德、天(命)、鬼神等哲学问题,而且在实践层面强调了仁、礼、中庸的重要性。孔子的伦理思想,对中国社会的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方面,孔子打破了春秋时的教育垄断,提倡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并且启发了学生亚历山大的哲学探索,他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自然科学和科学方法等方面,对现代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很多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先进的理念,如灵魂论、理性至上、和谐教育、友爱的伦理观等,并产出很多“金句”。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足可见轴心时代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深远影响。
东西方“轴心时代”的差异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将古希腊的智者运动称作“哲学的突破”,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者帕森斯借此概念,认为在公元前的第一个千年之内,“哲学的突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分别发生在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地。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陈来在《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一书中谈到,在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哲学的突破的高峰,西方文明中的理性认识的基础由此奠定。在以色列,则以“先知运动”为表现,突出了上帝作为创造主的观念。在印度,产生了以报业与转世观念为中心的宗教哲学。帕森斯所说的“哲学的突破”即发生于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
在中国,在“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殷商时代,商人沉迷鬼神并热衷于祭祀,商朝频繁的人祭和人殉,都显示出人主体意识的缺失。其后,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诸子百家出现,时间基本集中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二三百年间,他们的思想启发人们从蒙昧状态中觉醒,真正开始思考人作为主体的存在。
英国文化、宗教学者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在《轴心时代》一书中表示,古老的宗教关注的焦点是上天:人们进行献祭往往只是为了博得神灵的欢心,而孔子关注的却是此世。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路提出的问题时,说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并非宗教怀疑论者,但他认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神学推论上,而应在现世心存敬畏,诚心向善。孔子及弟子们的终极关切在于“道”,而非上天。继而,礼、忠恕等美德,仁爱等思想得以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吕文明认为,“轴心时代”的古希腊文明持续了大约650年(公元前800—前146年),受狭长地域和海洋文化的影响,希腊文明的特征与其他各大文明都不相同。希腊的“轴心时代”的思想意识与“神话时代”相对立。希腊神话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之间,在“神话时代”,人们想象奥林匹斯山上住着宙斯、波塞冬、雅典娜、哈迪斯等诸神,他们之间是家族成员关系,围绕他们形成了一系列神话故事。在诸神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是被动的和自然化的,人和神共置于同一个空间时,神是伟大的,人是渺小的,这实际反映了人的理性世界还没有建立起来,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仍处于蒙昧落后的状态。
进入“轴心时代”后,涌现出诗人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以及科学家阿基米德等,古希腊人在哲学、诗歌、建筑、科学、戏剧、神话等很多方面都有登峰造极的造诣,并奠定了西方哲学对世界理性思考与批判的基础。
这时,人们开始用理性思维进行分析和想象,对于“神话时代”开始持怀疑态度,自由思想、悲剧精神、理性热情等开始充斥人们的精神世界,此前虚构的神人关系在理性思维面前逐渐破灭。因此,希腊在“轴心时代”实现的“哲学的突破”是在反对诸神基础上对于理性思维的探寻和使用,他们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努力把人与社会和宇宙打通。希腊先哲通过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变革,产生了对后世2000多年有巨大影响的价值体系和信仰形态,与前轴心时代相比,他们的思想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中国,情况并不相同。陈来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一大特色是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中国哲学的首次繁荣虽然在轴心时代,但是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并没有一个神话时代作为背景和出发点,宗教的伦理化在西周初即已完成。与希腊对诸神进行伦理反抗不同,中国更多是认识到神与神性的局限性,与其说是“超越的”突破,毋宁说是“人文的”转向。
在陈来看来,中国轴心时代的变化,并非突然的断裂,从孔子对周公的倾心向往以及墨子对《尚书》的频繁引用,可以看出轴心时代和前轴心时代明显的连续性。因此,公元前500年左右时期的中国文化与夏商周三代文化发展的关系,是连续中有突破、突破中有连续。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宫小昀)
责任编辑:宫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