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镇村行 | 看南鲁山的桔梗“三实”
乡村振兴镇村行 | 2024-07-15 21:28:30原创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桔梗,在淄博市沂源县南鲁山镇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人参”,不仅仅是因为它既能食用又可入药,还因为它不但成为当地很多创业者的“第一桶金”,如今更成为很多家庭的“养老工厂”。从学着干,到自己干,再到干出规模,南鲁山镇的桔梗产业背后离不开一个“实”字:实干、实诚、实心实意对乡亲。
7月5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南鲁山镇桔梗加工量1.1万吨,销售额1.2亿元,山东沂源华康食品有限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年出口桔梗1000吨以上;沂源鹏旭商贸有限公司东北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桔梗,是当地产业发展一块珍贵的“试验田”,也折射出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南鲁山镇是如何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求共富的。
靠“实干”创业
创业要吃苦肯干,但不能仅仅靠吃苦肯干,必须要清楚知道财富在什么地方?
20世纪末,韩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为韩国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韩国人消费水平高,把作为“药材”的桔梗当成了“一日三餐”,这意味着既有充足的购买力,又有足够庞大的需求,关键是从业者进入门槛低……冒着风险,千辛万苦开辟新的市场,不如加入一个正在崛起、充满机遇的市场——这就是20世纪初,南鲁山镇发展桔梗加工产业的底层逻辑:商机就摆在那里的时候,没有理由去寻求另外的机会。
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末,南鲁山镇开始规模种植桔梗,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很多人会到一山之隔的博山区池上镇桔梗加工点打工。
“桔梗加工更适合妇女和老人来干,眼神好、手把快的可以劈丝,年龄大的可以刮皮,干得慢,一天挣个三十五十,干得快,一天可以赚个百十块钱。”作为南鲁山镇桔梗加工最早的从业者之一,沂源鹏旭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作顺从2000年就利用家中闲置庭院做起桔梗粗加工。刚开始,人手不够,陈作顺自己跑市场做销售,几个月下来,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06年,陈作顺在附近几个村设立了4个桔梗加工代理点,招聘工人200余人,将产量做到了600余吨,带动群众月均增收600余元,如今,沂源鹏旭商贸有限公司在东北市场的占有率达70%以上,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桔梗粗加工刮皮环节利润较高,这条产业链上还有没有更赚钱的呢?山东沂源华康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丙福引进劈丝技术,成了沂源县主动延伸桔梗产业链的第一人。
“那是在2004年,到今年正好20年了。”2004年,陈丙福的韩国客商指点他涉足桔梗的“精加工”——劈丝。桔梗作为酱菜原料,无论大小都要用刀劈成粗细均匀的长条,但是当时这种技术沂源的桔梗加工者们并不掌握。
陈丙福专门租了一辆面包车,带着村里7名“熟练工”远赴烟台乳山专门学习这项技术。
用现在的话说,陈丙福此举在桔梗加工产业链上争取了主动。由于技术要求高,劈丝的加工费要高于刮皮,而且更适合村里心灵手巧的妇女。
其实里面有个更深的产业发展思路:与其都挤在低端市场进行打价格战,不如向前一步,向产业链的更深处寻找财富机遇。
可能陈丙福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身处市场最前沿,只能说他在商海中的“方向感”极其出众。
“企业小不要紧,可以慢慢找机会。”陈丙福如今的桔梗企业打进了韩国市场占有率前三位。
凭“实诚”发展
“不管人家算计你,还是想着赚便宜,自己先要真诚,自己先动起了歪心眼子,做人做事先要讲诚信,脚踏实地才能往前走。”全国党代会代表,沂源县南鲁山镇流水锶乡党建共同体党委书记,流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丙福,最早经营了一个酱菜工厂,因为看到本地的桔梗品质好,就用自己的冷库收储了30多吨桔梗。第二年春天,韩国客商的一名代理来收购桔梗,就跟陈丙福谈好了以每斤2.4元的价格收购。
双方谈妥之后,又来了几位批发商,向陈丙福开出了每斤2.7元到2.8元的高价。
说实话,对这个价格陈丙福是有些心动,就问韩国客商还要不要这些桔梗。得到对方肯定答复后,陈丙福没提涨价的事,就直接回绝了其他客户。
实际上,身处桔梗市场之中,每一个从业者对价格波动都非常敏感,尽管陈丙福没有向韩国客商提有人要高价收购这批桔梗,但是韩国客户对这件事自然心知肚明。
也是因为这件事,从此双方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合作关系。作为回报,对方向陈丙福提出去烟台学劈丝的建议。
“事业还没干起来呢,怎么可以先去想着取巧?先想着别人,没有干不成的事。心眼子稍微一歪歪,对事业就是致命打击。”陈丙福说,自己干实业这么多年,体会最深的就是要做到实诚待人。
这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契约精神。
“干什么最锻炼人?就是干实体企业。”陈丙福说,紧跟国家的政策,一步一步来,一件事能干成功了,以后干啥都成。
“干实体必须讲诚信,越讲诚信,机会越多。”陈丙福说,20多年的合作,韩国客商一分钱也没拖欠过,只要不是大问题,对方就不会扣钱。有时候真出了问题,对方还要跟自己商量一下,看看通过什么合理的方式把损失均摊,甚至有时候会对陈丙福说,我这边利润大,不用你摊钱。
有一次,陈丙福在市里开会的时候,接到了韩国客商中国代理人的电话,“陈书记,你还愿意跟社长合作吗?其他三家供货商把他的原料偷着卖掉,他现在直接白搭了,你要是愿意继续合作,下一步要压你一个集装箱的钱。”
“继续合作。”陈丙福跟这位中国代理人说,我也没见过韩国的客商,也不懂韩语,但我相信你。陈丙福觉得这位中国代理兼韩语翻译人品可靠,通过这段时间的合作,他认为那位韩国客商的人品也应该错不了。
就是这一句承诺,扶起了这位韩国客商,陈丙福也扶起了自己的诚信品牌。
“我收货慢的时候,他就打款慢,我收货快的时候,他打款就快。”陈丙福说,自己从来不向这位客户催款,都是客户主动给他打款,这也是双方的默契和信任。
“实心实意”携手乡亲“共富”
2018年5月,南鲁山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依托桔梗加工龙头企业,开始组建沂源桔梗产业协会,拉长桔梗加工产业链条。陈作顺认识到单打独斗没有市场竞争力,只有抱团发展,才能让桔梗加工产品更具品牌价值,于是他主动承担下成立沂源桔梗产业协会的责任,四处讲解抱团发展的好处,最终动员到30家企业的参加,成立了沂源桔梗产业协会,并被推选为协会会长。
“我们依托沂源桔梗产业协会,在“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周边配套建设‘共富站点’,提供‘务工+休闲+就餐’的集成服务,引导老年人将务工收入的10%转存个人养老账号,实现务工和就餐的双向联动。”南鲁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将“共富站点”盈余的60%作为民生综合体的运营资金,形成运营闭环。“共富站点”变身“养老工厂”。
北流水村75岁的村民翟自富,从2003年就开始在村里从事桔梗加工,到如今仍未“退休”,桔梗加工对老人来说,并不算累,关键是一个月能从这里挣个五六百块钱。最重要的是,坐着给桔梗刮皮也没有人催,共富站点就成了他的“养老工厂”。
如今,南鲁山镇依托桔梗加工协会及11家桔梗龙头企业行业优势,成功探索出了“党支部+协会+共富公司+共富车间+共富站点”的共富共同体发展模式,建立了“党建、联盟、产业”三共建机制,目前,南鲁山镇已建设“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23处,创造就业岗位500余个。引导老人力所能及从事桔梗、艾草加工等“门槛低、收益高”的工作,让民生综合体化身为农村居民“务工+休闲+就餐”的综合服务中心,让“共富车间”“共富站点”进一步成为“养老工厂”。
南鲁山镇桔梗产业发展有个特点:实干、实诚、实心实意善待乡亲。
“实干”,让桔梗产业在南鲁山镇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实诚”,为桔梗产业赢得了广泛认可,奠定了做大做强的坚实基础;“实心实意善待乡亲”,是南鲁山镇桔梗产业发展最温暖的底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与参与。创业靠的是“实干”,发展靠得是“实诚”,沂源桔梗产业的发展之路,就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最终落脚到实心实意善待乡亲谋求“共富”。
大众新闻客户端 李波 刘强 崔晓雨
责任编辑:高昕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