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未来课堂 | 罕见!苹果长出蘑菇 中科院专家千里求购

速览淄博 | 2024-07-16 17:10:45原创

来源:鲁中晨报

一、盲盒屋

罕见!苹果长出蘑菇

中科院专家千里求购

蘑菇种类繁多,生长环境各异。可你见过长在苹果上的蘑菇吗?

苹果上长出的蘑菇能吃吗?味道又如何呢?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苹果蘑菇”的神秘面纱吧。

家里苹果长“白蘑”

专家得知千里求购

近日,浙江德清县的邓女士发现,家里的一只苹果,竟然长出了“白色蘑菇”。

苹果上长了白色蘑菇。

她拍了照片发到网上后,没想到获得近3万点赞量,还收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读博士许容聚的私信,想求购这只苹果做研究。

于是,邓女士决定免费寄送给许博士,并按照许博士教给的方法,把苹果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到冰箱,第二天和冰袋一起放进泡沫箱,随后空运至昆明。

科研人员回应

“苹果蘑菇”有研究价值

7月11日,许博士在网上回应表示:“感谢博主把苹果寄过来,我们已经切开观察并接种,这株菌株非常强壮,有研究价值。”

他表示:“白色蘑菇”是裂褶菌(白参),是一种在全球广泛分布的著名食用菌,一般长在腐木上,也作为植物病原菌存在。此前曾出现在桃子、柿子、椰子壳上,自己是头一次在苹果上看到。”

许博士说,“这一菌株靠很少的基质就长得如此强壮,可以为白参菌种的选育提供参考。另外,如果是白参的菌丝侵染了苹果果肉或树木,那就有必要警惕白参可能对苹果种植产生的影响。”

苹果白参味道如何?

科研人员真尝了

得知“苹果蘑菇”的消息后,不少网友好奇,苹果上长出的蘑菇,味道究竟如何呢?

“我刚尝了一口,没啥特别的味道。”在社交平台上,许博士解答了很多网友的疑惑。

他表示,要长出苹果味的白参可能性较小。其特殊风味主要来自自身氨基酸及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因此,即便是从苹果果肉上生长而来,白参风味也不大可能受苹果影响。

目前,许博士的课题组已把苹果的果肉、果核、果柄等分开,分离出不同部位的菌丝,提取了白参子实体的DNA序列,鉴定出该菌株属裂褶菌的模式种。

7月10日(左边)和 7月11日(右边)苹果上的白参菌丝生长对比。

接下来会进一步分离、纯化菌丝,很快就能进入栽培实验阶段。

“栽培出来后,我帮大家尝尝有没有苹果味。”许博士说。

奇奇怪怪地方长的蘑菇

千万不要食用!

最近因为雨季,有不少网友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也长出了蘑菇。比如家中的木板、家具、拖把,甚至铁门上都发现长了菌子。

网友发布的拖把长蘑菇的帖子。

网友们非常关心,这些稀奇古怪地方长出来的菌类,到底能不能吃呢?

专家提醒,发现这类在奇奇怪怪地方长的菌类都不要食用,可以及时和科研人员联系辨别,看是否有科研价值。

专家还表示,如果网友发现了类似不认识的菌种,可以拍照发到网上去,其实很多科研人员都有这个习惯,会到网络上去发现新菌种,也会帮助网友去辨别这些菌种。

二、汉堡堡

破译城市文明“密码”

“考古中国”重大发现(上)

你是否想过,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曾经的样貌是怎样的?

最近,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浙江绍兴稽中遗址、江苏盐城盐业考古等4项历史时期城市考古最新进展,揭开了古代城市的发展演进和时代变迁。

这些考古成果,藏着怎样的文明“密码”呢?

浙江绍兴稽中遗址

在浙江绍兴稽中遗址,我们或许可以一窥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的风采。

这里,发现有越国与汉代建筑基址。其中,战国时期遗存包括1组大型建筑基址和1眼水井。这是考古发掘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经碳十四检测,相关遗存距今约2500年,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这里还清理确定两汉高等级建筑遗存,并且首次发现包含墨书“会稽”“山阴”地名的汉代木刺实物,以及汉代墨书“如律令礼”文字陶片,这些都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

江苏盐城盐业考古

盐,背后有哪些古代都市“烟火”日常?

江苏盐城盐业考古,铺展开盐业生产历史悠久的生动画卷。

盐城亭湖区的沙井头遗址,发现规整的汉代道路,较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多类型的排水设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遗迹;盐城东台市的缪杭遗址,发现唐代盐业生产中的引蓄水、摊场、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遗迹;盐城大丰区的后北团遗址,发现南宋至明清时期盐灶、淋卤坑等制盐遗迹。

由汉至唐,由南宋至明清,考古发现让千余年来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跃然眼前,也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

透过这些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这里居住的人家、劳作的先人。

三、魔卡荟

1.海底挖“宝”

有了硬核技术

大家都知道,大洋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但海底地形崎岖,海况条件复杂,要想在深海探采取“宝”,离不开高端的海底采矿装备。

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日前完成海试,首次突破国内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试水深4000米大关。

“开拓二号”海试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环保等方面将拥有更强的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

2.青藏高原大湖钻探

深度突破400米

7月12日18时35分,在海拔超过4700米的纳木错中心湖区,多国联合科考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在湖底深度402.2米的地方,获取了湖泊岩芯。这是我国首次在青藏高原大湖钻探中成功突破400米深度,对我国湖泊钻探与古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湖底沉积物超过700米厚,是世界上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中海拔最高的湖泊,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3.罕见!四川发现新纪录物种

近日,四川省在邛崃市天台山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只鲜红色甲虫,经专家鉴定和查证,最终确定为四川新纪录物种“钳齿拟红芫菁”。

“钳齿拟红芫菁”成虫体长18至30毫米,体色为鲜红色,具有明显的大颚。雄虫大颚较雌虫发达,头部也较雌虫大。该物种生活在低海拔山区,幼虫寄住于蜂巢中,于枯木树皮下化蛹,6至8月成虫出现,行动非常迟缓,很少远离巢穴活动。

自2023年四川首次开展全省生态质量监测以来,该省已监测到大量珍稀保护物种。

责任编辑:孙亚男